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台湾屏东初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大雁这一意象表明自己身怀鸿鹄之志,却未有机会施展,只得铩羽而归的境遇。

    B.“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象征着诗人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C.“古道西风瘦马”中的“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了游子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诚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hè)   缭亮   (liàng)   疲倦不堪

    B.(huí) 咀咒   (chéng)   截然不同

    C.(zhù)   绿茵茵 (shǒu) 浑为一谈

    D.(yùn) 朗润   tǎng 人声鼎沸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我们来到大海边,呼吸着新鲜空气、阳光和海水。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 4、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种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就是比拟的一种,我们称之为拟人。

    ②在一些作品中,小鸟会说话,鱼儿会跳舞,小溪也能唱起欢乐的歌……

    ③还有一种比拟,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我们称之为拟物。

    ④这曾经激发起我们多少美妙的幻想。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 5、下面图片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B.

    C.

    D.

  •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已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

    B.今年,《中国诗词大会》卷土重来,再次带领大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英雄和懦夫都会有恐惧,但英雄和懦夫对恐惧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 7、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C.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用真实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D.古代称谓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如家慈、拙作等是谦辞;贤弟、垂询、赐教等是敬辞。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

    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

    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①腠(còu)理:指皮肤纹理与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②酒醪(láo):醇酒或浊酒,此处指药酒。③司命:神名。神话传说中掌管人的生命的神。④体病:身体疼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桓侯( )

    (2)望见桓侯而退( )

    (3)蒙以军中多务 ( )

    (4)往事( )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其 在 骨 髓 虽 司 命 无 奈 之 何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从中你分别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文言诗文填空。

    (1) ,可以为师矣。

    (2) ,壮士十年归。

    (3)君问归期未有期,

    (4) ,儿女共沾巾。

    (5) ,病树前头万木春。

    (6)杨花落尽子规啼,  

    (7)   ,决眦入归鸟。

    (8)曲径通幽处,

    (9)曹操在《观沧海》中借助秋风秋水抒发豪迈乐观情怀的句子是:  

    (10)杜甫在《望岳》中与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记得有人说过,“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出卧室,走到阳台,点一支烟,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远望是整齐、灿烂的,如安卧的长龙波光粼粼;近看是柔和、恬淡的,如沉思的哲人忧郁静谧。望着望着,不止一次掉下眼泪来。

    ③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那是一盏煤油灯,尺把半高。油灯之简单简直无法描述:下面是一个如老式的新华字典大小的木座,木座的中间是一根木棍,木棍的顶端是一个碗状的铁盒,铁盒里是一个小学生用过的墨水瓶。墨水瓶里倒上煤油,瓶盖上插一根圆珠笔芯粗细的铁芯,在铁芯里穿一根棉线,煤油浸润棉线,便可以点燃。

    ⑤在那个困难年代,母亲要照顾我们姐妹五人,生活的艰辛自不必说。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冬天到了,要把单衣单裤洗净絮上棉花做成棉衣;夏天来了,要把棉絮掏出来洗净变成单衣。姐姐的衣服小了,要给弟弟穿,须把女装改男装。哥哥的衣服要给妹妹穿,又要把男装改女装。长的要改短,短的要加长,颜色不一样的还要浆染一致,母亲的辛劳可想而知。

    ⑥更别说春节前了。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浆洗旧衣或者赶做新衣。她往往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她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然后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过了几分钟,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A 灯渺小像母亲,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照亮的是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并陪伴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⑧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虽然我们很喜欢,但除了父亲,从来没有人擅自去用。我印象中,这盏灯总是和父亲联系在一起。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记工分,天天整理账。那样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我们还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突然,他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我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⑨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遇有诱惑,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一定会受人尊重,更不会步入歧途。

    ⑩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没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考不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眼中最丑、最爱嘲讽的对象,她也应该意识得到。那一刻,我大吃一惊。从那天起,我似乎懂了,真正的美丽和善良、正直、勇敢等都有关,但唯独和外表、长相无关系。

    其实直到九十年代初,虽然村里安了电灯,但为了省电省钱,我家仍然点的是小油灯。1990年夏天,我和爱人带了一岁多的儿子回去探亲。出乎我意料的是,儿子非常喜欢这盏灯,一到晚上,便会围着这盏灯转。灯光会把他的影子投到墙上,使他觉得好玩无比开心无比。掌灯后,居然成了孩子最快乐的时刻。我深深为孩子喜欢伴我长大的这盏灯而感到欣慰。

    B 但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给我的启迪是那样的深刻。我对灯到了每每相思、常常感动、发痴发呆的地步。

    “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个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我觉得,多读点书,心里会点亮一盏灯。因为这盏灯,人的心里会少了阴暗多了光明,少了计较多了宽容,少了忌恨多了悲悯,少了浮躁多了深沉……也许这是我相思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有删改)

    【1】阅读文章④—⑩段,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对灯如此相思的原因。

    【2】请把下面两句话填入文中画线A、B两处。(只填序号)

    (甲)今天虽然比四十多年前好过了很多,而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

    (乙)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

    A处应填____________B处应填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

    【5】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宣纸工艺的秘密

    一千多年来,宣纸作为一种传统特种手工艺纸张,自创制时起,就名噪艺林。19世纪后期就有邻国人到宣纸的产地——安徽省泾县,来探求宣纸工艺的秘密。不过,宣纸的秘密不是那么容易被人窃走的。原因主要是宣纸从诞生以来就被植入地方元素,构成了宣纸保护的一道道屏障。

    “纸之制造,首在于料”,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泾县所产青檀皮质量最好。泾县的宣纸人通过总结,在选皮时不随意,一般每三年采伐一次枝条,且要掐准节气小心“择时”,否则不仅皮质达不到要求,而且还会对青檀树的生长不利;制造宣纸的稻草,也要小心“伺候”,需要在沙质土壤中用“凉滑”的水来灌溉。泾县位于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山地以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为主,土壤含沙量较高,是两种宣纸原料的理想种植地。

    宣纸看起来“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长的。清代《四库全书》至今保存完好,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距今已有约800多年历史,细观纸面仍是光滑洁白,完好如初。它们的长寿之谜正隐藏在宣纸看似原始的浸沤、自然漂白与踏碓舂捣等工艺中。

    自然漂白是将青檀皮、稻草在晒滩上平铺晾晒,在天然的阳光雨露中完成艰难的蜕变。晒滩场内有乾坤。石头沿着山体一层层倾斜铺垫,之间留有“毛血细管”一样的缝隙,落雨时水从缝隙迅速流走,皮料或草料不会因水泡而腐烂;天气晴朗的夜晚,山体中蕴藏的水分又会从缝隙渗入被晒干的料中,为第二天的日光漂白提供必要的水分,用这样的原料抄成的纸张久不变色,不发脆,耐久性强。完成自然漂白后的原料不含有一丝有机成分,蛀虫不爱吃,也就延长了寿命。再者,因未使用化学漂剂,宣纸白的自然,白的典雅。

    (A)传统制浆是先用木碓打击皮料和草料,将原料中的纤维束打散,提高纤维的柔软性和可塑性。传统宣纸的打浆是由四个打浆工人分站在一个水池四边,一人一根棍子搅动按比例配好的皮料和草料浆,被搅拌完成,进入下道工序。

    捞纸,成纸第一道工序。纸的厚薄、大小都由这个工序来决定,一旦成型,便无从更改了。捞宣纸时,两位工人须整齐划一,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要求进行操作。

    晒纸,捞纸的下道工序是晒纸。由于操作工在高温下工作,穿得很少或是不穿衣服,自古就有“检纸的先生,捞纸匠,晒纸的伢儿不象样”之说。

    (B)晒纸就是将一块块捞制好的纸帖经过炕帖、靠帖、架帖、浇帖后,将浇湿后的纸帖到了火墙上,刷子上下一挥,左右一抹,整张纸就服服帖帖地粘到火墙上。

    检纸又称剪纸,是宣纸的最后一道工序。所有晒好的纸张打成捆,送到检纸车间,由检纸工逐张检验,将有瑕疵的纸张剔出来。最后检纸工将成垛的纸用一把斧头一样的特大号剪刀齐边,一剪下去,张张宣纸就齐崭崭的了。至此,张张雅白的宣纸就宣告制成了。

    (C)宣纸的工艺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复制的,因为那些事已而自然条件、传承至今的整体技术实力和千百年形成的市场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织成的保护网,这就是宣纸制作技艺永远不能被撷走的真正原因。

    1阅读原文,根据提示,补充出宣纸制作的工艺过程。

    浸沤——漂白——_________——捞纸——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以下文字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应放在文章中(A)(B)(C)哪一处合适,应放在_________

    宣纸原料提纯后,还需要经过制浆的处理。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表述一致的一项是:( )

    A. 宣纸看起来“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是所有纸中最长的。

    B. 泾县的山地以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为主,土壤含沙量较高,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理想种植地。

    C. 宣纸之所以寿命长,就是因为完成自然漂白后的原料不含有一丝有机成分,蛀虫不爱吃。

    D. 捞纸,是制作宣纸的第一道工序,纸的薄厚、大小都是由这个工序来决定,一旦成型,便无从更改了。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三月,似乎总有着藏不住的诗情。千百年来多少文人迁客都未曾吝啬过赞美三月的笔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不仅有“烟花三月下扬州”与“三月垂杨蚕未眠”,更有“二月三月花如霞”和“三月春光浓似酒”等等,不胜枚举。桃花灼灼,杨柳依依,这样的三月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感悟。请以“春三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