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台湾彰化初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PET-CT用于常规健康体检,我也是不赞同的,但关于强辐射的说法,简直是危言耸听

    B.这个位于烟台最繁华市区的普通的街道,每天人来人往,摆摊的吆喝的,热闹无比,熙来攘往的人影,还有时光的杂碎,搅成一锅热气腾腾的市井老汤。

    C.元宵节到了,街头沸沸扬扬,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

    D.主管的一席话让我这位刚从校园踏入社会的新生茅塞顿开,是的,礼仪的培训看似简单却有着引来客源的重要作用。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向是(  )

    A. (qiǎnɡ) 步(duó) 祷(qǐ)

    B. (zhànɡ) 荒草萋(qī)   妒(jí)

    C. 古(ɡèn) 脑(suǐ) 锋芒露(bì)

    D. (tiè) 一反往(jì)   而不舍(qiè)

  • 3、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一组是( )

    (1)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看看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 )。

    (3)其中似乎(  )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A. 佩服 诀别   确实   B. 信服 诀别   确凿

    C. 信服 永别   的确   D. 佩服 永别   确实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流浪地球》的热映,使中国科幻电影事业迈向一个新时代。

    B.在寒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C.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要求。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令人心折。

    B.一场阔别已久的雨,淅淅沥沥地飘洒下来,虽说伴有些许寒凉,但仍然是最轻柔的乐章。

    C.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粉白黛绿、花枝招展的妇女们,笑语盈盈地说个不休。

    D.同桌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笔。

  • 6、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伪劣药品酿成的种种惨剧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西部产业发展能够见异思迁,从纺织品、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再生能源利用、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C.今年入冬以来,全国多个省份发现新冠疫情,南昌虽不在其中,但很多人戴上口罩绝非杞人忧天

    D.老爷爷天天坚持锻炼,虽然年逾古稀,但依然神采奕奕

  •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迁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孙权劝学》选自其中。

    B. 《木兰诗》是《乐府诗集》中的一首叙事诗,是南北朝时北朝的一首民歌。

    C. 《最后一课》作者是英国小说家都德。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东西》、长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

    D. 《黄河颂》选自臧克家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身所寄

    (2)因往

    (3)其人然大喜

    (4)屈伸呼吸

    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

    B.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C.《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原来就有的。

    D.“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表明,杞人的担心是无根据的。

    4本文主要使用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杞国忧天者是个怎样的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4)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文中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2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结合你的日常阅读,说一说童话有哪些特点?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家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体会下列句中加点的“说”的含义。

    ①人家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做”了,他自己也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事来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言”“行”一致。

    【3】根据文章内容,请用四字短语概括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崇高品质。

    作为学者:   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革命家: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目:

    “减负”指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目标是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因此,作业成为家长、教师和社会极为关注的事情。

    请以“我最喜欢的一次作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工整;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出现真实校名、地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