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微型纽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总反应为Ag2O+Zn=ZnO+2Ag,其中一个电极反应为Ag2O+H2O+2e-=2Ag+2OH-。
(1)判断正负极的材料。
负极材料_____________,正极材料___________。
(2)写出另一电极的电极反应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
反应类型___________
(3)判断电池工作时,电子的流动方向和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动方向。电子由______到______,溶液中的阳离子流向电池的________,阴离子流向________
(4)在电池使用的过程中,电解质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怎样变化?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5)当电池工作时通过电路对外提供了1 mol电子,计算消耗的负极的质量_______。
(6)氢氧燃料电池为绿色化学电源,在碱性Na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时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反应N2(g)+3H2(g) 2NH3(g)中,若以N2表示的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2 mol/(L·min),则以H2表示此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__ mol/(L·min)
(2)在5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人0.1 mol N2和0.4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s后测得N2的物质的量为0.09mol,则以NH3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 mol/(L·s)
(3)将0.2 mol NH3充人容积为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某温度下发生反应2NH3(g)N2(g) + 3H2(g),在0~2s内,消耗NH3的平均速率为0.002 mol/(L·s),则在2s时,容器中生成_____________molH2,此时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 mol/L。
4、对于反应:2SO2+O22SO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只改变一个反应条件,将生成SO3的反应速率的变化填入空格里(填写“增大”“减小”“不变”)
编号 | 改变的条件 | 化学反应速率 |
① | 降低温度 | __________ |
② | 增大O2的浓度 | __________ |
③ | 使用V2O5作催化剂 | __________ |
④ | 压缩体积 | __________ |
5、现有下列几组物质:
① | ② | ③ | ④ |
12C、14C | CH3CH3、CH3CH2CH3 | CH3CH2CH3、 |
|
(1)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
(3)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
(4)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________。
6、化学电池的发明,是贮能和供能技术的巨大进步。
(1)如图所示装置中,Zn片是_____ (填“正极”或“负极”),Cu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
(2)该装置是典型的原电池装置,可将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变为电能,能证明产生电能的实验现象是_____。
(3)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锂离子电池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某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①A为电池的正极
②该装置实现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电池工作时,电池内部的锂离子定向移动
7、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Cl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S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可以选用______
填序号
,当C中观察到______现象时,可说明Cl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S元素,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溶液
溶液
溶液
若反应后装置D中
:
:1,则反应中被氧化的Cl原子与被还原的Cl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8、某实验小组利用稀硫酸与锌粒制取氢气的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t0~t1间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是___。
(2)若在t2时刻向溶液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对此大家展开研究:
①有人认为是加入的SO42-催化了反应。他的观点___(填“正确”或“不正确”)。如何设计实验加以证明?___。
②有同学发现当加入较多CuSO4固体时,反应速率反而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
(3)如要加快t0时刻气体产生的速率,从反应物角度看,可采取的措施有___(至少答两种)。
9、下表是A、B、C三种有机物的相关信息:
A | ①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②填充模型为: |
B | ①可以从煤干馏生成的煤焦油中提取;②填充模型为: |
C | 工业生产中可通过A与H2O加成获得;②相对分子质量为46 |
请结合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A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
(2)B与浓硝酸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有机物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4)①C与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②C在铜催化和加热条件下,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10、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钾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
(2)写出氨分子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氟化钙(CaF2)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下表
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 _________ |
除K层外,其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 _________ |
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 _________ |
倒数第3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 _________ |
第n层里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 _________ |
11、地球上的金属矿物资源是有限的,应合理开发利用。
(1)金属冶炼的实质是金属离子被______(填“氧化”或“还原”)生成金属单质。
(2)铜在自然界存在于多种矿石中,如:
矿石名称 | 黄铜矿 | 辉铜矿 | 孔雀石 |
主要成分 | CuFeS2 | Cu2S | Cu2(OH)2 CO3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上表所列铜化合物中,推断铜的质量百分含量最高的是______。
② CuFeS2其中 Cu 为+1 价、Fe 为+3 价,高温焙烧时发生的反应是CuFeS2 + O2SO2 +FeS +Cu,焙烧过程中被还原的元素有______。
③ 工业上以黄铜矿为原料,采用火法熔炼工艺生产铜,火法炼铜的反应为:Cu2S+O22Cu+SO2,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
④ Cu2(OH)2 CO3 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12、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
(1) 指出从海藻中提取 I2 的实验操作名称:① _______ ,③_______;写出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
(2) 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
A 酒精 B 四氯化碳 C 醋酸 D 甘油
(3) 为使海藻中 I-转化为碘的有机溶液,实验室里有坩埚、烧杯、玻璃棒、集气瓶、酒精灯、导管、圆底烧瓶、石棉网以及必要的夹持仪器,还缺少的仪器是 _____ 。
13、(1)等质量的CH4、C2H4、C2H6完全燃烧时耗去O2的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2)等质量的以上三种物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最多的是__________,
(3)在120℃、1.01×105 Pa时,有两种气态烃和足量的氧气混合点燃,相同条件下测得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这两种气体是__________。
14、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海水提镁的主要流程如下:
提示:①MgCl2晶体的化学式为MgCl2·6H2O。
②MgO的熔点为2852℃,无水MgCl2的熔点为714℃。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操作②的名称______、_____、过滤。
(2)试剂a的名称是_____。
(3)用氯化镁电解生产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5、在容积为2.00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随着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ΔH_______0(填“大于”或“小于”);100℃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上图所示。在0~30s时段,反应速率v (N2O4)为__________;反应的平衡常数K1为__________。
(2)100℃时达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 (N2O4)以0.0010 mol·L-1·s-1的平均速率升高,经16s又达到平衡。
①T_________100℃(填“大于”或“小于”),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列式计算温度T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2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温度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增大一倍。平衡向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