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内蒙古包头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孝者,所以事君也

    C.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 D.过去有人,痴无智慧

  •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③,挝鼓过银山。

    (注)①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和北入门。②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③骑鲸客:指李白。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李东阳《李太白》:“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首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其后三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

    B.“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高险,壮观,形神兼备。

    C.“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其中“危”即“危险”之意,可谓一字传神,突出了砥柱山之高峻艰险。

    D.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津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 3、阅读《段太尉逸事状》所选段落,下列各项对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A.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

    B.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

    C.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

    D.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

  •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新guān)肺炎”疫情导致多地口罩脱消,一边是医疗物资匮乏而频频告急,一边是商家为牟利tún)积居奇,疫情照妖镜下的发国难财的行为令人不齿。

    B.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但无远见卓识,再加以河南失地乃自己披jīng)斩棘收复而得,却被戴渊坐享其成,心中自是怏yāng)不乐。

    C.斐声中外的瓷器发rèn)于郑州,被誉为“一双巧手乾坤,一支触笔映九州”的制瓷人,大多不善言辞,有时甚至显得近乎木)。

    D.孔子教育学生时常用因循诱导、跟人商què)的口气,这很好地体现了儒家崇尚庄严、理性和温柔dūn)厚的审美理想。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B.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   蛙眼阅世

    詹克明

    《自然的启示》一书说道:“青蛙只有在昆虫运动的情况下才袭击它们。苍蝇即使与青蛙并排待着,也绝不会引起青蛙的注意。但是,只要苍蝇一动弹,就有立即陷入蛙腹之险。所以,蛙即使蹲在死蝇堆里,也有饿死的可能。”可见,蛙眼看世界总是“以静观动,见动不见静”,为的就是——吃活食!

    “历史”也是“吃活食”的。“史”乃“记载过去事迹的书”,在亿亿万万千千业已逝去的事迹中,它只能择其要者,搜寻“变故”,无视“恒常”,所记述的都是突发变动过程中的大事。那些周而复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日常之事很难入史家法眼。世间一有变动,马上为史家捕捉,载入史册。

    干新闻更是“吃活食”的。青蛙觅“蚊”与记者追“闻”本质上没什么两样,都是在“动”中讨生活。新闻全在一个“新”字,无“新”之闻绝对无人问津。越是刚出炉的“热闻”,越是别怕烫嘴,眼疾手快抢入腹中,这才是你的“独家新闻”。没修炼出一双特灵的“蛙眼”又怎么能行?

    科学也是这样,它逐新不问旧。跻身科学探究领域就必须全力捕捉前所未有的最新发现。那些过往的发现全部留给教授们编教科书用了。纵使满腹经纶,一肚皮学问,逮不到“新发现”的科学家,其处境就像那只伏在“死苍蝇”堆里的青蛙,只是还不至于“饿死”。

    对科学家尤其残酷的是,每逢“新发现”莅临——此等“蚊子”世上仅存一只——全世界的“青蛙”都瞪大眼睛,随时准备弹出“舌头”,捕捉这只独一无二的“蚊子”。只要有一只“青蛙”捕到这只“蚊子”,全世界的“青蛙”都立即歇手,悄然“收兵”!难得遇到两根舌头同时“黏上”同一只“蚊子”(只好由两位科学家“共享”这只“蚊子”),更多时候还是看谁“舌头”出得快。回想富勒烯发现之初,对“哑铃”形的C70分子全世界各大实验室都在争相测定其碳—13核磁共振谱,一经测出,谱图立即寄往最具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不无遗憾的是,“第二”比“第一”仅仅晚了7天,肥硕“大蚊”业已落入他人腹中。过去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场中那位按理本可获得银牌的“第二”早已毙于“第一”棍下。科学发现看着斯文,其实有时更近于一场立下“生死文书”的比武,只容“第一”留世,科学史上根本找不到“第二”的影子。它可不比奥运会,金牌之外还有银牌、铜牌。科学擂台只设金牌!

    军事家除了常规事态监视外,更是必备整套“蛙眼”,动用一切手段观察敌情之变:侦察卫星、侦察机、情报部、侦察连、间谍、密码破译……《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知敌之情者也”。可见,侦得敌情之重要。兵家又素有“兵不厌诈”之古训,“蛙眼”侦查不仅要机敏快速不遗盲区,还须识别“伪蚊”,洞察其诡诈谋略。1944年6月6日,盟军6000艘战船实施了登陆史上最伟大的诺曼底登陆,此次计划之所以圆满成功,与盟军统帅部极其有效的战略佯动密切相关:通过各种活动蒙蔽了希特勒,让他以为主攻方向是在加莱地区,而不是诺曼底。

    蛙眼主“静”。这是一种极其冷峻的“静观”。宋代程颢《秋日偶成》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静”中观“动”也许更加敏锐,如同暗夜可观微弱荧光。蛙眼唯有对“静止”毫无响应,方可保证其对“动态”的高度敏感。“日理万机”固然可敬,闲庭踱步做些长远的战略思考也不可或缺。诸葛先生“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却独能大梦先觉,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此皆静中所得也。

    当代人普遍地失“闲”少“静”,缺的就是一双“静观自得”的蛙眼。倘以蛙眼阅世,少些盲动,少些浮躁,这个世界定会安静得多。

    一个静不下来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最爱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满纸不见一蛙,山溪中几只蝌蚪频频抖动尾鳍,顺着清流蜿蜓而下,寥寥几笔,饶有童趣,着实让人喜爱。此画与《深山藏古寺》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画面上满山林木葱茏,不见一角庙宇,唯见小僧山下溪边汲水。

    青蛙其实活得也很潇洒。它可不是“劳碌命”!“工作”时以静待动,毕竟少耗体力。平日里看似安闲却是神经紧绷,飞虫来了该出舌时就出舌,一点儿不敢耽误。休闲时夜夜笙歌,整晚的“月下歌会”,以歌会友,以歌求偶。

    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调寄《忆江南》)。

    (有删改)

    随我一起读

    以文学笔法讲述科学道理,以科学道理解读社会现象;以自然现象引出社会现象,以形象故事诠释抽象哲理。这,也许就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也许就是本文最重要的阅读价值。

    从讲述历史、新闻到列举科学、军事事例,从“青蛙”特点说到人类社会的特点,作者联想之丰富、之广远、之深刻,令读者惊叹、敬佩,也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首先来看,文章首段写道:“可见,蛙眼看世界总是‘以静观动,见动不见静’,为的就是——吃活食!”这句话巧妙、自然地承接上文“青蛙只有在昆虫运动的情况下才袭击它们”的现象,开启下文“历史”“新闻”“科学”“军事”的联想,从“此”一个,到“彼”几类,作者信手拈来,娓娓道来,这就是文章带给读者的“阅读味道”。好文章常常是这样的。

    其次,真知灼见,独到深刻。如“那些周而复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日常之事很难入史家法眼”“新闻全在一个‘新’字,无‘新’之闻绝对无人问津”“它可不比奥运会,金牌之外还有银牌、铜牌。科学擂台只设金牌”……

    再次,文章语言形象、风趣,使得枯燥乏味的道理、哲思化为生动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如测定核磁共振谱、诺曼底登陆、《深山藏古寺》的画意等。

    “蛙眼主‘静’……”一段,鞭辟入里地诠释了“静”的内涵,“静”的哲思。并且由此引出全文的主旨:“当代人普遍地失‘闲’少‘静’,缺的就是一双‘静观自得’的蛙眼。倘以蛙眼阅世,少些盲动,少些浮躁,这个世界定会安静得多”。

    最后,还要看看幽默风趣的结尾。作者以“忆江南”这一词牌的语言节奏,表现了“青蛙”的叫声。堪称一绝!

    这不就是一篇“从蛙眼阅世想到……”的主题作文吗?读至此,你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

    正是:小青蛙,大世界;小故事,大道理。

    读思结合

    【1】文章第一段末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联系全文,分析第九段的作用。

    【3】赏析文章的结尾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1)《滕王阁》中采用互文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风景秀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夜别友人》中将空间转移到室外,写出夜晚即将过去,分离时刻就要到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思妇和离人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

    (4)《望月怀远》中张九龄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地将望月和怀远、景和情联系起来,

    (5)《望月怀远》中张九龄又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个烛灭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的幽情意境。

    (6)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里,用“______________”准确地写出了天寒水少而清的景象。

    (7)《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8)《燕歌行》中用凄凉萧瑟的景物描写烘托死伤惨重、战争失败的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9)《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0)《将进酒》中悲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句子是“君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人类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鸟和鱼的状态的描绘,写出了洞庭湖春天的景色之美。

    (3)《石头城》中以“明月”为意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之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

    (2)《阿房宫赋》最能表现“秦人”对珍宝的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展现阿房宫宫殿楼阁的接连不断和高大雄伟的句子是“______,隔离天日”。

    ③杜牧《阿房宫赋》中说明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十分宏伟的句子是:“________,直走咸阳。”

    ________,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________,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⑦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

    ________。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一句写出了南朝宋文帝的惨败,和前面写其父刘裕如虹气势的诗句“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也要有所凭借。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在火光中化为灰烬,唐代诗人杨敬之在《华山赋》写道“小星奕奕,焚咸阳矣”,杜牧在《阿房宫赋》写道“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有两句直接描摹音乐,其中“___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清脆激越,“___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嘉祐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庞行者不得往来盛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圣俞卒。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自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见其文叹日:“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列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三年冬,袷于太庙,御史大夫韩绛言:“天子且亲祠,当更制乐章,以荐祖考,惟梅某为宜。”亦不报。

    圣俞初以从父,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薄,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暑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谬,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

    B.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准耶/何致客之多也/

    C.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

    D.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亥,是用干支记录日序,六十天为一个周期,循环记录。

    B.公,是封建时代的爵位等级,文中王文康的爵位是最高等。

    C.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D.员外郎,官名,是尚书省二十四司中各司的副主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俞的诗经历了一个由追求清丽、恣肆平淡,而涵容深邃,偶尔雕琢,而后气势充沛、笔法苍遒的过程。

    B.圣俞的文章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之人的文难之风,既不怪僻拘泥,又不狭隘浅陋。

    C.圣俞不得志时,对事物有所嘲讽,都借助诗歌表现,可见其无奈与玩世不恭。

    D.圣俞得以编修《唐书》,缘于其呈送自已编撰的《唐载》对旧史缺漏和锴误的补充与纠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

    (2)天子且亲祠,当更制乐章,以荐祖考,惟梅某为宜。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称之为“燃”。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联想?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