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其至矣乎 其,表揣测语气
B.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就:就是
C.甘其食,美其服。 美:使……觉得美
D.率性之谓道 率,遵循,按照。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去年上半年,我们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都有所增加,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伐功矜能,止步不前。
②对有责任心的作者来说,一篇作品从完稿到发表,往往需要他们韦编三绝,几易其稿,最后才能交付刊印。
③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④近百年来,自私的人类对地球上动植物的生杀予夺导致了今天环境的一步步恶化.
⑤2017年7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会见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媒体和企业界代表,展示了中俄两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坚不可摧。
⑥老师常教育学生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能甘于人后,要一马当先。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⑥
3、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后来秦军再一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败了他们。
B.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而这五个人出生在军队,向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我除了担任右丞相还兼任枢密院长官,监督各个行政区的军队。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事:侍奉
B.武侯浮西河而下 浮:泛舟
C.魏置相,相田文 相:以……为相
D.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害:厉害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A.“顾而谓吴起曰”,此处“顾”虚化为只是。
B.“起对曰”,此处“起”译为“然后”。
C.“美哉乎山河之固”,此句是主谓倒装句。
D.“若君不修德”,此处“若”译为“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河之洲
陈忠实
①东过渭河,田堰层迭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缦,让人顿然发生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企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③在河之洲,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而且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的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之壮美。
⑤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各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起,细如蚁穴,大如车轮。《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尝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
⑦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被誉为地球的肺。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⑧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河之洲”引发了作者对芦苇荡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态遭到破坏的忧虑以及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B.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在河之洲”美丽的芦苇荡、在温泉中尽情洗浴的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社会生活。
C.文章最后三段写芦苇荡里的温泉,不论从叙事角度,还是从表现主题角度来看,都可谓匠心独运,绝非赘余之笔。
D.本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草一故乡,一土一深情,作者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渭河流域(关中)充满了深情。
【2】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3】请分析文章以“在河之洲”为题的深刻意蕴。
7、补写出下列诗文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描写洞庭的浩濣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在《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萄予的《劝学》中,也有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朱熹对此评曰:“非此荑之为美,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5)《诗经·秦风·无衣》中,强调在备战时刻,我们要全城动员,从“____”到“_________”,最后到“修我甲兵”,可谓全副武装,整装待发。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2)青山隔送行,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长亭送别》)
(3)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__,是以见放。(《渔父》)
(4)水击三千里,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6)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8)发愤忘食,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11、名句默写。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永存的理想。
(2)已故评书演员单田芳凭着顽强的毅力,在传统表演艺术事业上执着追求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批评有的人为孩子选择老师而自己却不愿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有为青年,这正如《论语》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敌方溃退,于是就下令追击。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茅草被秋风卷过大江之后的场景。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两种动物来侧面描写了蜀山的高峻。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业师①山房②待丁大③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④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业师:一位名叫业的僧人;②山房:山中的房舍;③丁大:诗人的同乡友人;④烟鸟:暮霭中的归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抓住从薄暮到深夜的特征,描绘了一幅“山间初夜图”:夕阳西下、群壑蒙烟、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家、烟鸟栖定。
B.本诗颔联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细致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激动心情,富有韵味。
C.诗人将视觉与听觉、近景与远景、静景与动景融合起来描写,笔意在若有若无间挥洒自如,将暮后山景勾勒得极具特色。
D.从表面上看,前六句只是写景,其实不然,诗人一开始就在写候友,只是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
【2】本诗尾联中诗人表现出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你认为是哪一种?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①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②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彀者:射手。彀,拉满弓。②庞煖:赵将,本赵人,后为燕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B.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C.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D.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乘,量词,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
B. 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赏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战士。
C. 单于,汉时匈奴首领的名字,姓单名于。
D. 元年,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元的第一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牧戍守边陲,采取以固守防御为主的战略,阻止了匈奴的入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
B. 李牧为了国家忍辱负重抗干扰,常受命于危难之际击溃强敌,表现了一代名将的品格。
C. 李牧无法挽救昏君治国的局面,终因谗言而被杀,赵王昏庸糊涂不辨真相,令人叹息。
D. 李牧用兵有法,不违心媚上,终使赵王不悦,功高盖世招佞臣妒忌,为秦反间计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
(2)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
15、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评价或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