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河北承德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三句都是“宝玉挨打”后各人的反应,其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1)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2)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3)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儿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A.宝钗   黛玉   袭人

    B.宝钗   袭人   黛玉

    C.黛玉   宝钗   袭人

    D.黛玉   袭人   宝钗

  • 2、下列每组句子中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乎高哉 危:危险

    开国何茫然 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

    B.仰胁息 参、井:均为星宿名,二者邻近,分别是蜀和秦的分野(古人把地域与星宿分别对应,称为分野)

    青泥何盘盘 盘盘:盘旋曲折的样子

    C.使人听此朱颜 凋:用作使动,使……凋谢

    不与秦通人烟 塞:阻塞

    D.以手抚膺坐长叹 抚膺:抚摸着双腿

    连峰天不盈尺 去:距离

  •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脊背弯曲) 名我当(本来)

    B.而鸡豚(成) 故且怠(困苦)

    C.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有橐驼者(同类)

    D.尔植(勉励) 而幼孩(养育)

  • 4、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类型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 天下   可怜焦土

    B. 秦者秦也   余既耸然之 纵江东弟子怜而

    C. 项王复引兵而   燕赵之收藏 见方山子两骑

    D. 族庖更刀   岸土赤而来于秦

  • 5、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

    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诫。

    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人们)最终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仁爱的人广泛施布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献出他们的忠诚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小说《一小时的变故》,完成各题。

    一小时的变故

    [美国]凯特•肖帮

    亲友们都知道马拉德太太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亡故的消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些。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这一消息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场,就在她身边。报社收到铁路事故消息时,理查兹正好在那里,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时间记了下来,便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赶忙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她猛地扑在姐姐的怀里突然嚎啕大哭起来。当一阵悲伤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扶手椅。她精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倦意缠着她的身子。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远处有人在唱歌,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海。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

    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睡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皙、安详。脸上的皱纹显示出压抑,甚至是某种力量。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

    某种东西正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太微妙了,让人难以触摸、不可名状。但她感到它正从空中蔓延开来,通过弥漫在空气中的声音、气息和色彩正朝着她步步逼来。

    此刻,她的内心骚动不安地起伏着。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她正努力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一如她那双白皙细嫩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逸出来。她低声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自由!自由!自由了!”那茫然和随后变得惶恐的目光从她的眼中消失了。两眼变得炯炯有神、闪闪发光。她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畅快。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将为自己而活着。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

    不错,她曾爱过他——有时候,然而并非常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她突然认识到自主才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拥有了它,爱情,那未解之谜,又有什么价值?

    “自由了!彻底自由了!”她反复低声吟道。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恳求进去。“路易斯,开门!我求你了;开门——你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你在干什么,路易斯?看在上帝的面子上,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的确,她不会的。透过那扇敞开的窗户,她正在畅饮的恰是生命的精髓。

    她的想象力正沿着未来的时日自由驰骋。春天、夏天,一年四季都将属于她自己。她低声快速祈祷着长命百岁。就在昨天,她一想到生命会如此漫长还感到不寒而栗。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胡搅蛮缠下把门打开。她目光中充满着胜利的喜悦,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梯。理查兹站在底下等着她们。

    这时有人用钥匙在开前门。进来的竟然是布伦特里•马拉德,他提着旅行包和雨伞,镇定自若,略显得风尘仆仆。他离事故发生地很遥远,甚至不知道发生过火车事故。眼前的情景使他愣住了:约瑟芬尖叫一声;理查兹迅速移动身子站在他和妻子之间,去挡住她的视线。

    然而,理查兹还是太晚了。当医生们赶到时,他们说路易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

    (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她的内心骚动不安地起伏着”,“她正努力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抗击”缠住她的东西,这些都表现了路易斯怎样的情感?

    3小说中的路易斯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路易斯因丈夫“死而复生”突然死去。医生诊断她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有人不同意医生的看法,认为路易斯不是死于致命的喜悦,而是死于过度悲伤。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作者论述学习的意义时,提出“__________”,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从而全面提升并改变自我。

    (2)在《锦瑟》中,李商隐借锦瑟自况,传达了对往事的不堪追忆之情,最后无可奈何地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为赤壁怀古诗词,苏轼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英雄形象,而在杜牧的《赤壁》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周瑜赤壁之战中成功的侥幸。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一词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一风荷举”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清丽喜人的雨后荷花图。

    (2)杜牧《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以史为鉴,不要重蹈秦国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建筑物上钉头密密闪耀的细节,揭示了秦人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用“____________________”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

    (2)《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__________”实质上是一种有违自己原则的行为。

    (3)《曹刿论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刿在齐师败绩后观望敌情的举动。

    (4)《桃花源记》中表明桃花源中人到桃花源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表述重视复习,从中获得快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了敌我之间“__________”的形势才建议转入反攻,而他建议谨慎追击的直接原因则是“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君子能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 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2)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那人却在,_____。(《青玉案·元夕》)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说,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______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____”从而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2)《赤璧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写守关将领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_________”;接下来写猛虎长蛇极其狰狞的诗句是“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

    赵鼎(注)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把盏无人共心赏。漫悲吟、独自捻断霜须,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奈此九回肠,万斛清愁,人何处、邈如天样。纵陇水、秦云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

    (注)赵鼎:南渡名臣,在朝中与秦桧进行过激烈的较量,由于高宗赵构偏袒秦桧,致使赵鼎被罢谪岭南,后绝食而死。此词作于岭南贬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三句写新雨初过,山月朗照,新酒飘香,杯浮月影,可惜无人共赏

    B.独酌、悲吟、孤卧这三个连续性的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艰难,日子难捱。

    C.“人何处,邈如天样”中的“人”,不是指家中亲人、朝中故旧,而是指皇帝。

    D.结处三句,用“纵”“便”两个虚词,表达出作者到梦中去寻求归路的悲愤。

    2本词描写方面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晋,且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君,敢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陪邻?邻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亦去之。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越国以远   鄙:边邑,这里指使成为边邑

    C.且君尝晋君赐矣   为:给予

    D.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损害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晋   若亡郑而有益

    B.烦执事   焉用亡郑陪邻

    C.厚,君之薄也   夫晋,何厌

    D.是寡人之过   吾其还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联合秦国发动攻打郑国的军事行动,给郑国带来了亡国的危机,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郑伯有用人不当的缺点,但也能勇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显示出了作为政治家的人格魅力。

    C.烛之武抓住秦伯心理,晓之以利,直接指出晋国的政治野心,步步深入,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最后晋文公提出“不仁、不知、不武”的看法,作出撤军的决定,气氛又缓和下来,曲折有致。

    4翻译文中画线句。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请以“坐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