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对节选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A.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B.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C.“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说明达尔文措辞严谨、实事求是,表现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D.“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达尔文多次表明结论的不完善,说明《物种起源》的确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大王来何操
C.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3、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患莫己知
A.甚矣吾衰也 B.薄责于人
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D.何以报德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 宁许以负秦曲
C.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 项伯杀人,臣活之
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而其中小有舛漏 舛:差错
B. 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损:损失
C. 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器量
D. 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奖:奖励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 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任、何联系。
C. 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 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 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 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 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题、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恻隐比自爱更重要。
B. 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 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 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互文手法,以将士们的感觉侧面描写了边地天气的苦寒。
(2)庄子在《逍遥游》中先评价了列子的御风而行,接着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真正做到无所凭借。
(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苏轼登超然台,感慨人事变迁的凄凉。欧阳修游醉翁亭,享受畅游欢饮的乐趣:“______,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②《江城子》以“碧连天”描绘一碧万顷的天色,范仲淹的《苏幕遮》中也以:“______,黄叶地,秋色连波,___________。”写出水天一色的秋景。
③苏轼离官之际作《江城子》以抒情怀,诸葛亮出征前夕上《出师表》以明志愿:“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中军帐内为武判官设酒宴饯别并奏起了优美乐曲的情景。
(6)《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方面勾画了一个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潭中的鱼,先是鱼儿一动不动,接着“________,________”写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
(1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人生失意和深沉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边塞诗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都运用了“旗帜”这一物象。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蜀道之险峻后,发出呼唤,劝行人不必前往蜀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的《离骚》表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执着的理想追求。诗中的“___________”一句,表明他愿意为践行古代圣贤所推崇的正道而献身;而“_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现了自己与各有所乐的众人不同的爱好与追求。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概括秦王朝的暴政让百姓生活在压抑之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情不自禁,连续慨叹,用两个假设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如果六国各自爱护自己的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①听流莺。
(注)①日边:指天子近旁或国都,此处表明所苦忆的友人秦髯在京都。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两句先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再点明时序,显得曲折有致,波澜顿生。
B. 颔联采用拟人手法,既具体刻画盎然春意、明媚景象,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
C. 颈联出现转折,写诗人虽年事渐高,病体拖累,无法饮酒,但游兴不减,心情欢畅。
D. 尾联运用“日边”典故,既切合诗题“春日”,又形象明丽,意境丰富,表现了友情之深。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B.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D.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是“招用、征召”的意思,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B.丁母忧:是指李士谦的母亲有病,李士谦悉心照顾她,等到母亲去世后,他消瘦得只剩下骨架。
C.春秋二社:是古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其标志性时间分别为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标志性习俗是祭社稷和歌舞宴饮。
D.谥:即“谥号”,指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为“武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后来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
B.在一次社日聚会时,李士谦面对丰盛的食物,却先摆出了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且与人为善。有一次他把闯进他家田里去的别家的牛牵到荫凉处喂养后便还给主人。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德,他有着高尚的道德风范,赢得人们的爱戴,他去世时,赵郡的人们痛哭流泪,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2)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文另附卷面书写分。
某公司的女白领小欣经常将吃不完的盒饭打好包,放在路边,让过路的流浪汉来吃。买盒饭时会向店家多要一双筷子,对于吃不完的盒饭,小欣还会剔除自己吃过的米饭部分,而且一般放在垃圾桶附近,方便环卫工人处理。小欣此举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侮辱了流浪汉的尊严,应该将餐费节省出来直接交给流浪汉;有人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善举。
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请站在流浪汉的角度对网友的观点进行回应。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