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项王军壁垓下 B. 善刀而藏之
C. 技盖至此乎 D. 鼓瑟希,铿尔
2、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万户栖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3、阅读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完成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选出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图。悠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伤感、孤独、悲愤。
B. “忽到庞公栖隐处”的“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C. “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 “鹿门月照开烟树”的“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
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圜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5、下列各项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B.他的那双大头皮鞋真是“空前绝后”——前面露出脚指头,后面露出脚后跟。
C.据调查,读过《红岩》和《铁道游击队》的学生寥寥无几,红色经典读物大受冷落。
D.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衔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众史学是着重探讨如何以公众为本位、以应用为前提来开展历史研究与传播的史学新分支。与传统史学相比,公众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实现史学为公众服务。
公众史学发展的动力日益强劲。这种动力主要来自民间。它的兴起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公众对历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表达欲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历史文化媒介平台不断创新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历史的兴趣。这为公众史学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二是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由于技术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公众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仅由史学界主导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这为公众史学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一个时期以来,历史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公众对于缺乏吸引力的史学成果的远离,导致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面对这种状况,史学界一些学者开始更加关注公众的需求,增强史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对公众的吸引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逐渐开拓出一条关注现实、走向公众、服务公众的史学发展之路。这为公众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公众史学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近年来,以公众作为参与主体的家族史、口述史学、影像史学等史学形态的繁荣大大促进了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历史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历史文本的通俗化,并在新媒体条件下形成了“人人都可写史”的态势。但“人人都可写史”并不等于“人人都能写史”,书写历史需要相应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知识从来都与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因此,书写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如何保证公众史学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深入揭示历史本质,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
推动公众史学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前行。公众史学对于充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公众史学发展,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公众史学学科体系,其次,公众史学发展应立足我国史学资源,发扬我国史学优良传统。最后,有的放矢采取有效举措,解决我国公众史学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尤其要引导专业历史研究者走出书斋,帮助公众提高史学修养。
(摘编自陈娜《隹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众史学是把历史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应用为前提为公众服务的史学新分支。
B. 公众史学得以建立的技术基础是广泛运用的互联网及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
C. 具有大众化、多样化、通俗化特点的公众史学同样可以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
D. 公众史学要做到深入揭示历史本质,就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多角度论述公众史学兴起的原因,从而说明公众史学发展民间动力强劲。
B. 文章采用举例的论证手法,用以证明“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
C. 文章指出理论指导、发扬传统、举措得当是推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的三要素。
D. 文章思路清晰,论述严谨。先总说,后分说。分说部分每段的首句即为分论点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和表达欲的提升。
B. 公众史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单一模式。
C. 传统史学在与实践紧密结合上有所缺欠,因而其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
D. 公众史学以公众为主体,不需专业历史研究者过多参与,否则会改变性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苏轼提倡实践考察弄清事物真相,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描写看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_____,_____。
(5)《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国维以词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经三种境界,第二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奋斗求索阶段。
8、名句默写。
(1)《湘夫人》 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
(2)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 ________”。
(3)《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
(4)《书愤》中,运用白描手法,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的诗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
(5)《夜归鹿门歌》中,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描写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
(7)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8)《菩萨蛮》中,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李白《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10)《阁夜》中,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
(1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12)李煜的《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1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4)《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 ________,一一风荷举。
(16)《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
(1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以一个夫字领起,抒发个人人生短暂,韶光易逝的感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18)《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表达兄弟们都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他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刻画了周瑜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形象。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一反问句,对秦始皇的挥霍无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进行了严厉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中 “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写景中洋溢着新旧交替的喜悦,予人一种振奋情怀。
(3)《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大芝、寒蝉等生物生命短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鸟欢鱼跃的晴朗之景。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传统节日村中热闹景象和淳朴民风。
1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____________,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___!朝飞暮卷,________________;雨丝风片,________________——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 “华灯纵博”三句追忆往事,发表感慨。前两句重现了当年词人与同僚纵情博弈、策马射猎的场景。
B.“酒徒”两句,把成为“渔父”的自己置于“封侯者”之中,对比鲜明,“独”字突显出词人归隐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
C.“占断”一句,极烟水迷离之致,尽逍遥容与之意,诗情画意,境界全出,充分体现了词人用笔蕴蓄的特点。
D.词中“谁记”、“独去”、“占断”、“元自”、“何必”等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两句的妙处。
14、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节选)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详细 B.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规:法则
C.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妒忌 D.问之人以穷其短 穷:穷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以求一得 然后以六合为家
B.取其有益于身而己 师不必贤于弟子
C.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
D.轻之而不屑问焉 吾尝终日而思矣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15、有人说:“大师的笔触,处处惊人。”请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这三部作品中任选一处笔触(可以是情节设置、细节刻画、手法运用、遣词造句等),阐释其“惊人之处”。要求:有内容,有观点,条理清楚,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