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甘肃酒泉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流血漂   橹:盾牌   奋六世之余 烈:功业

    B.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C.绳枢之子   牖:窗户   粮而景从   赢:羸弱

    D.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   与陈涉度长   絜:衡量

  •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横峨眉巅   绝:断开

    B.参历井仰胁息   扪:摸

    C.上有六龙日之高标   回:回转

    D.以手抚坐长叹   膺.:胸

  •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书序,一般是指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宴集序,是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公推一人所作的序;赠序,则是亲友之间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兰亭集序》应属第二种。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是用干支纪年和月相纪日,“壬戌”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一起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三苏”。

    D.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卒谥“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4、对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未之有也

    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⑧铸以为金人十二

    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⑩不拘于时

    A.①⑩/②⑤⑨/③④/⑥⑧/⑦ B.①/②⑨/③⑥/④⑤/⑦⑧/⑩

    C.①/②⑤⑨/③⑥/④⑧/⑦⑩ D.①⑩/②⑤⑨/③④/⑥⑧/⑦

  •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余曰灵均 B.函陵

    C.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D.曰《指南录》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近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 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身处异地他乡的孤寂感,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 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 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 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了一个古人的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中“绿”运用借代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时的窘迫。

    C.“炉存火似红”中的“似”字以虚写实,作者面对微弱的炉火想象出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杜臆》中“乱云”一联,写雪景甚肖,而自愁肠出之,便觉凄然。请简要赏析这一联。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1)乃遣武中郎将使

    (2)秦伯素服郊

    (3)得府君书

    (4)朝而夕设版焉

    (5)无乃不可

    (6)与武

    (7)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8)秦伯,与郑人盟

    (9)足下丝履

    (10)扶辇下

    (11)兴姜戎

    (12)而收张胜

    (1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

    (14)府吏见丁宁

    (15)子为父死,亡所

    (16)夫人之力不及此

    (17)惠语以让单于

    (18)超者三百乘

    (19)交广鲑珍

    (20)随武还者九人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书法、印章、京剧、武术、茶道、乐器、国画、对联,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地域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