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广东清远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陵   军:驻军

    B.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以乱整   易:交换

    D.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而耻学于师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师不必贤于弟子

  •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窦娥冤》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建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元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受到百般歧视。

    B.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C.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剧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泼辣大胆的赵盼儿、善良孝顺的窦娥、聪明伶俐的红娘,还有缠绵悱恻的《梧桐雨》。

    D.窦娥冤案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典型写照。

  • 4、下面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在夔州期间写得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B.本诗是诗人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

    C.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D.本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凄苦。

  • 5、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 银行营业厅服务员对张小明说:“你想干什么?”——张小明来到银行营业厅,正选择要到哪个窗口办业务。

    C. “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D. “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②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③“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④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⑤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⑥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中小学课堂上对文本荒腔走板的解读主要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任何单个的接受都需要提高、修正;因此单个的接受不能正确对作品做出判定,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D.“召唤结构”中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多元解读就成为一种必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第三段中“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将“斧头-石头”的关系与“作品-废纸”的关系进行类比,批驳了那些片面夸大读者作用的观点。

    B.作者在第五段中引用鲁迅先生所言是为了论证文学具有普遍性这一观点。

    C.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错误批判这一事例说明“读者决定论”之类的错误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D.本文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主要论证了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以及要遵循的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相比较而言,“读者决定论”比“读者中心论”更加重视文本本身对阅读的基本限制。

    B.鲁迅认为,文学具有普遍性,文学欣赏也具有普遍性;文学具有普遍性的前提是“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

    C.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有助于形成代代相承的接受链。

    D.只要能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就能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写了千里蜀道的奇险风光,诗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写出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诗人听乐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

    (3)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了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6)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________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7)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注)①淳熙五年(1178),作者虽深受朝廷赏识,由临安赴任湖北转运使,然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重重。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削翠”以江中仰视的景象表现采石矶壁立如削、草木葱茏的壮美,极具形象性。

    B.上阕描绘了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景象,为下文抒发内心的感慨张本。

    C.“别浦鱼肥堪脍”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表达的情感相同。

    D.本词运用多种抒情手法,既有借景抒情,又以反问直抒胸臆,情感表达富有层次。

    2“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棻之裔。祖崇亮,绵州昌明县令。父承简,太原府功曹。家世儒素。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进士,贞元七年登第。桂管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

    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丁父忧,以孝闻。免丧,征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忧去官。服阕,以刑部员外郎征,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楚与皇甫镈、萧俛同年登进士第。元和九年,镈初以财赋得幸,荐俛、楚俱入翰林,充学士,迁职方郎中、中书舍人,皆居内职。时用兵淮西,言事者以师久无功,宜宥贼罢兵,唯裴度与宪宗志在殄寇。宰相李逢吉与度不协,与楚相善。楚草度淮西招抚使制,不合度旨,度请改制内三数句语。宪宗方责度用兵,乃罢逢吉相任,亦罢楚内职,守中书舍人。

    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撤席,毅然色变。累居重任,贞操如初。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疾甚,诸子进药,未尝入口,曰:“修短之期,分以定矣,何须此物?”前一日召从事李商隐曰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

    (节选自《旧唐书·令狐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一日召从事/李商隐曰/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

    B.前一日召从事/李商隐曰/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

    C.前一日/召从事李商隐曰/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

    D.前一日/召从事/李商隐曰/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曹,汉代郡守有功曹史,简称为“功曹”。北齐后称曹将军,唐时,在府的称功曹将军,在州的称司功参将军。

    B.弱冠,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C.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D.拜,即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改”“移”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楚出生官宦。其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令,父亲令狐承简曾任太原府功曹。

    B.令狐楚为人孝顺。他没有参加王拱举行的宴饮活动,请求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C.令狐楚处变不惊。当他父亲在军镇去世,军中混乱时他能迅速安定局势。

    D.令狐楚有宿命观。病情危重,从不服药,认为寿命长短,命中注定,不须服用药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2)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撤席,毅然色变。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新媒体的崛起,许多人怀有强烈的忧患感--担忧对微博、微信的过度热衷,造成个人与传统文化的远离;担忧碎片化阅读的流行,造成传统经典阅读的缺失。

    在位于老城区的孟津剪纸艺术工作室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畅杨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剪纸直播,这种“非遗+新媒体”的新模式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可和点赞。

    得益于与互联网的连接和流行的表达方式,故宫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跨界混搭,文创产品老少通吃,故宫日历、胤禛十二美人图成为很多人的手机桌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