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查,错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
B.《项脊轩志》中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其中“束发”指的是作者20岁左右的年龄阶段。
C.“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指的是时间,“晦”指的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朔”指的农历每月第一日。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其中“总角之宴”指的是少年时代的欢乐。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 、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B.《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其中"老人"的名字是"圣地亚哥 "。
C.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代表着莎士比亚的艺术顶峰,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丰满、发人深思的艺术形象。
D.宋词的主要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其中柳永的《望海潮》《雨铃霖》属豪放派。
3、下列对所学课文的解读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拿来主义》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其中“大宅子”喻文化遗产,“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烟灯烟枪”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B.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馁带我们认识了一位用生命坚守着社会的良知,至死不渝的保持诚信善良、负责敬业的美好品质的格斯拉先生。“品质”既指靴子的品质,也指人的品质。
C. 《老王》中作者杨绛结尾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生活在和平富余年代的作者为自己在老王生前不曾真正了解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没能尽自己最大力量帮助他改善处境,改变不幸而惭愧不安。
D. 《五人墓碑记》中,作者记述和歌颂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4、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申之以孝悌之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相继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跟随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判断
D.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玉自知这话说的造次了,后悔不来,登时脸上红胀起来,低着头不敢则一声。幸而屋里没人。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一声儿也说不出来。见宝玉憋的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擦眼泪。宝玉心里原有无限的心事,又兼说错了话,正自后悔,又见黛玉戳他一下,要说又说不出来,自叹自泣,因此自己也有所感,不觉滚下泪来。要用帕子揩拭,不想又忘了带来,便用衫袖去檫。林黛玉虽然哭着,却一眼看见了,见他穿着簇新藕合纱衫,竟去拭泪,便一面自己拭着泪,一面回身将枕边搭的一方绡帕子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一语不发,仍掩面自泣。宝玉见他摔了帕子来,忙接住拭了泪,又挨近前些,伸手拉了林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跟前去。”林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死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
一句没说完,只听喊道:“好了!”宝林二人不防,都唬了一跳,回头看时,只见凤姐儿跳了进来,笑道:“老太太在那里抱怨天抱怨地,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了没有。我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老太太骂我,说我懒。我来了,果然应了我的话了。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呢!还不跟我走,到老太太跟前,叫老人家也放些心。”说着拉了林黛玉就走。林黛玉回头叫丫头们,一个也没有。凤姐道:“又叫他们作什么,有我服侍你呢。”一面说,一面拉了就走。宝玉在后面跟着出了园门。到了贾母跟前,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鹦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
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宝钗笑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一些细节生动地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一个“挨”字反映出贾母对林黛玉的偏爱。
B.文章善于通过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如宝钗听到宝玉说她“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时“脸红起来”,这反映了其内心的羞涩。
C.“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足见宝玉对黛玉、宝钗两人的情感不同。
D.薛宝钗明知道所听戏曲是《负荆请罪》却故意不说出,实际上是用《负荆请罪》的故事讽刺宝黛二人之前吵架又和好之事。
【2】选文开头一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林黛玉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3】选文中王熙凤的两次出现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从内容与结构上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3)_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4)受命以来,________________,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出师表》)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7)惊风乱飐芙蓉水,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8)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李端公
卢纶
故关衰草遍①,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②。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写得平白直露,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中,“人归”对应“路出”,“暮雪”对应“寒云”,色调和谐,两句勾勒出一幅严冬送别图。
C.颈联写诗人送走了友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抚今追昔,回忆往事,为友人的经历感慨。
D.本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衰草”等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烘托得凄楚悲切。
【2】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答苏武书
李陵
子卿足下:
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推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1】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B.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C.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D.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大罪小,不蒙明察 蒙:蒙蔽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当:抵御
C.而皆扶病,不任干弋 任:使用 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项是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沬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5】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②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一种缘分,遇见一本好书:在与书的对话中,或许就能读懂青春、梦想、奋斗,抑或我们因此还读懂了人生的种种滋味……
请围绕“一本书与我”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