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内蒙古通辽高三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北宋时期,“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男去来耜则不禁,女去织经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从中可知,宋代(     

    A.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 2、明清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诸如王艮的“身本”论,李贽的“童心”论,罗汝芳的“赤子之心”,颜山农的“率性所行,纯任自然”,袁宏道“性灵”说,汤显祖的“至情”说,黄宗羲的“自私自利”论,顾炎武的“怀思常情”论,陈确的“君子有私”说等。这些思想主张(     

    A.彰显了强烈的个体意识

    B.实现对理学的进一步深化

    C.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成为转型时期的思想主流

  • 3、对姜寨遗址的考古发现,小房子占绝对多数,屋内既有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又有火塘、炊具等生活用具,表明他们独立消费。北首岭、大地湾等遗址也发现类似情况。“小家庭”基本单位在六七千年前已出现,对历史学界是一个“新闻”。这说明(     

    A.中国私有制产生不早于六七千年前

    B.新材料的发现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C.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基本格局

    D.农业生产是小家庭出现的必要条件

  • 4、1902年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撰文指出“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未闻以牛为体则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严复意在(     

    A.驳斥中体西用的落后观念

    B.宣传改革传统教育体制

    C.营造维新变法的社会氛围

    D.强调中西文化有机融合

  • 5、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人大相继制定并通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法》、《商标法》等法律。1984年通过的《国营工厂法》规定:“工矿企业的生产和指挥,以及正常的经营管理都由厂长负责。”这些法律(       

    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终结了计划经济的体制

    C.规范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推动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 6、1949年5月18日,美国记者斯蒂尔在《纽约先驱论坛》上撰文指出:“尽管到目前为止他们(中共)只占领了不到一半的国家领土,但是国民党的核心抵抗力量已比较薄弱,而且大部分士兵士气低落,已不能阻止共产党人的前进。”该记者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中共获得民主革命的初步胜利

    B.国共两党的合作基础不复存在

    C.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难以维系

    D.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已覆灭

  • 7、中国社科院提出“台州模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以本土的民营经济为主,创造并充分应用了股份合作制, 这一形式适应台州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要素组合社会化的趋势,使得民营经济形成了全市国民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九”的经济格局。台州模式的成功,说明

    ①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服务

    ②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民营经济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

    ④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8、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当时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地区大量种植桑树,特别是浙江“蚕桑之利甲天下”。这反映出这些地区(     

    A.抑商政策的废除

    B.雇佣关系的产生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种植结构的变化

  • 9、2023年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以下对良渚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主要栽培作物是粟

    C.生产使用打制石器

    D.贫富悬殊尚未出现

  • 10、下图为某时期中国外交思维导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写(     

    A.出席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1、有学者在研究新文化运动时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与根深蒂固的自我压抑习性进行战斗;这种习性乃是由家族权威而非神权专制所支持……要将中国从数个世纪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纲常名教中解放出来”。该学者意在(     

    A.表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制的目标

    B.说明国人思想的愚昧与落后

    C.强调思想解放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

    D.抨击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 12、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学生代表宣读北京各学校联合会决议:一、联合各界,一致奋起力争;二、定于五月四日举行全体游行;三、致电巴黎专使,绝不能让北洋政府在合约上签字……这表明该运动的性质是(     

    A.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反侵略反压迫的思想解放运动

    C.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

    D.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13、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很高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这说明,唐代(     

    A.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积极开发

    B.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汉文化在周边民族地区的传播

    D.政府注重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 14、明初继承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但是宰相数量大为减少,中书省相关僚属数量大为减少;后来朱元璋更是下旨:“诸司奏事不必关白(禀告、告知)中书省。”这些做法(     

    A.相关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为中央制度变革创造条件

    C.否定元制彰显统治合理性

    D.表明宰相已威胁皇帝权力

  • 15、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16、清朝统治者在撰修官书、律例等书时,十分注意其他民族文字的使用, 如历任皇帝实录都有满、蒙、汉三种文字的稿本。 为此, 清廷特地撰修满、藏、 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此举推动了(     

    A.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B.大一统国家局面的形成

    C.各地语言文字的统一

    D.官书及律例等书的撰修

  • 17、《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中说“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据材料可知(       

    A.官吏选拔的弊端得到解决

    B.选官标准从重视德才为主到重视家世为主

    C.官吏选拔的范围不断扩大

    D.选官标准由考试选拔为主到家世门第为主

  • 18、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北京大学学生创办《五七》日刊作为运动的喉舌。一时间,全国各地出现大量小型革命报刊。据不完全统计,总数有 400余种。 这些刊物大多以宣传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为己任。这些报刊的发行(     

    A.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B.使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C.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D.反映了文明开化的新风尚

  • 19、《礼记·表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初期,周人将天命与“德”相结合,强调要维系天命,就必须“明德”,具体包括敬天、孝祖、保民等内容。这反映了(     

    A.民本观念的萌发

    B.华夏认同的产生

    C.天命内涵的变化

    D.儒家思想的兴起

  • 20、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支部组织建设。此后,像贺龙这样的革命军人和大批农民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内农民比例从中共五大的18.7%激增至六大的77.6%。这一情况说明

    A.党的阶级基础发生转变

    B.土地革命取得重大成效

    C.中央重视扩大群众基础

    D.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 21、清朝道光以前,总督用汉人的很少,兵权全在满族手里;而到了1864年,10名总督中汉人占9名,15名巡抚则全部由汉人担任。引起这样变化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运动

    D.保路运动

  • 22、清初,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严重、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上述现象表明当时这些地区(       

    A.商品经济发达

    B.阶层流动增强

    C.地方治理失控

    D.人地矛盾尖锐

  • 23、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的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24、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此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应接受________的新习俗、新风尚

  • 26、稳定物价:1950年春,经“________”,“________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________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 27、   (何时)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 28、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________,残杀中国军民。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组建了细菌部队。1938年,细菌战元凶________的细菌部队迁至哈尔滨平房镇,成为臭名昭著的________部队。1938至1945年,731部队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

  • 29、资产阶级的夺权斗争

    (1)矛盾激化:进入17世纪,______________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____________日益强大,在议会中捍卫自己的权利。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标榜“君权神授”,独断专行,经常停开议会。

    (2)“光荣革命”: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及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赶走了____________王朝的詹姆士二世。

  • 30、某高中的一位同学在学完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历程进行总结,但是某些知识点他并不确定,请你根据所学帮他完成。

    古代中国主要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进历程及特点

    朝代

    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

     

    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

    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设

    唐朝

    实行,相权一分为三

    宋朝

    增设“”分割相权,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管军事和财政

    元朝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清朝

    雍正帝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 31、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 32、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迹象。________、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

  • 33、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________的步伐。刘少奇冤案的平反,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文化大革命”中

    刘少奇遭到迫害

    刘少奇的火葬单上写着化名

    “刘卫黄”,职业为“无业”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

    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 34、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________制宣告废除,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________制逐步形成。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________。但________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后雍正时期设________,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秦朝是怎样巩固统一的?(从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俗等思考)

  • 36、清朝疆域版图是怎样的?

  • 37、《辛丑条约》带来怎样的影响?

  • 38、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分配和平衡权利的?

  • 39、西方人文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欧洲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西方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指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针对其思想主张的局限性,苏格拉底提出了什么主张?

    (2)14—17世纪,西欧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指出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和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主张,据此分别概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

    (3)17—18世纪,西欧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家们的斗争目标是什么?从中可见,这一时期人文主义具有怎样的特征?

    (4)综上所述,指出西欧人文主义发展和传播的主要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