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北京二模]北京市202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       ,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1)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2)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3)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4)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

    (5)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

    A. (3)(2)(1)(5)(4)

    B. (2)(1)(5)(4)(3)

    C. (1)(3)(4)(2)(5)

    D. (3)(2)(5)(1)(4)

     

  •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故事人人都会讲?起承转合, 是“讲”;平铺直叙,味同嚼蜡也是“讲”;白纸黑字可以,特效大片亦可以讲。不同的“讲”法,带给人的感觉不同,带来的传播效果更是相差万里。

    口耳相传的时代,人们说故事;纸与笔的时代,人们写故事;光与电的时代,人们演故事;互联网时代,人们 呈现故事。但不管是说,是写,是演,还是呈现,归根结底都是讲故事的手段,一个“讲”字   了一切方法与手段,是核心,更是真谛。

    在一个“讲故事”胜过“言传说教”的年代,故事就是“能量池”与“传声筒”,而讲法就是“扩音机”与“放大器”,讲的重要性   。可以说,故事讲好了不但能形成自己的话语权,更能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从这个角度讲,故事就是一种历史性的、世俗性的生产力。

    A.升腾跌宕  实体化  包括   不言而喻

    B.跌宕起伏  实体化  囊括   显而易见

    C.跌宕起伏  立体化  囊括   不言而喻

    D.升腾跌宕  立体化  囊括   显而易见

  •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小说写一个   的小角色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戏班台柱子的故事,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反思   国内最高级别大奖。作者多年创作,成果丰硕,影响广泛,获此殊荣,可谓  

    A. 跑江湖 问鼎 名副其实   B. 跑龙套 染指 名副其实

    C. 跑江湖 染指 实至名归   D. 跑龙套 问鼎 实至名归

  •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别是指官职提升、暂时代理官职和削除官职。

    B.告老,古代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与之意思相近的还有“致仕”“下车”等。

    C.,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

    D.,古代帝王或高官死后的封号。

  •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针砭  刀笔吏  分庭抗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收讫  陪笑脸  轻车简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C. 坐镇  活性炭  看风使舵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D. 笼络  消音器  起承转合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題。

    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①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中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②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以为我在美化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是远没有到这后二十年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特别是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③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④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这与政治无关。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是抽象的,我写的却非常具体。

    ⑤林思浩:你在写作 《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⑥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⑦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⑧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⑨林思浩:你读过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吗?帕慕克说伊斯坦布尔美景之美在其忧伤。你说回到北京发觉面目皆非,伤感于自己成长经验的北京不复存在。你说完全陌生的是指什么呢?

    ⑩北岛:读过《伊斯坦布尔》,也去过。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横跨欧亚的美丽的古城。我认为帕慕克所说的忧伤与古老文明的兴衰有关,包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北京和伊斯坦布尔有相似之处,首先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再就是与一个古老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但相比之下,伊斯坦布尔保存得相当完好,而老北京却几乎荡然无存,这不是什么忧伤,而是绝望。我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被“进步”、被所谓的现代化基本上给搞疯了。这首先跟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屈辱有关,也和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有关。北京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而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现在的北京和别的亚洲大城市还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现代化博物馆中的一个新标本而已。

    (11)林思浩:在《城门开》中你不止一次写到少年时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你的北京地图一直都存在吗?你的北京地理地图是怎么样的?这地图和你的生命疆域又是怎么样的互相推进关系?

    (12)北岛:小时候没钱,主要靠双脚走天下,走十里二十里是常事。一个行走的城市和骑车乘车甚至开车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可感性细节。在故乡,人是有方向感的,不会迷路。再说北京是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也不容易迷路。可我前些年回去,在自己的故乡完全迷失了,连家门都找不着。说到我的北京地图,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带有某种私密性质。在这张地图中,首先是我家,然后是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还有我和同伴行走的路线。这是我生命旅途的开始。我曾在《旅行记》中写道:“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8岁那年我跟母亲去上海看外公,那是我头一次离开北京。这次旅行对我来说很重要,距离感让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而我的北京地图也发生了变化,可大可小,小到只不过是一张更大地图上的圆圈而已。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梦想着离开北京,走得越远越好。这愿望实现了,以致到了回不去或根本不想回的地步。

    (本文有删改)

    1第⑥段中“镜像关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2北岛新书《城门开》一开始三篇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其用意是什么?

    3第⑨⑩段访谈中,说到伊斯坦布尔有何作用?

    4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第⑩段却又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如何理解?

    5选出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

    A.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毁灭是全国性的’有些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B.因为对政治的极度失望,北岛的《城门开》的写作与政治无关,它的内容非常具体。

    C.北岛的北京地理地图虽然在心中一直存在,但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效用了,过时了。

    D.北岛追忆悠长岁月留在他身上的感受,尤其着迷城市与生活中的非常个人化的细节。

    6纵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用了哪些不同的提问方式?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声声慢》中,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两句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侧面描写出箫声的悲伤感人。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极力渲染突出蜀道的高险难,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其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

    (2)杜甫《春望》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写自己因忧国思家而致心力交悴,苍老不堪之状。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强调了民心对巩固秦朝政权的重要性。

    (2)《琵琶行》中白居易听完琵琶女自叙身世之后,发满腔迁谪之感,抒同病相怜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唐宋诗词中表达舍身报国豪情壮志的诗句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赏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

    (2)此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舆

    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云:“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疾病)之若此。

    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乃寤见剡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重皆不啻握(手握)骊龙珠。虽苟有晓寤者,其论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扬》《皇荂》中,言偃、卜子夏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下笔,动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甚桑叶,波浪颓沓,未见其止。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

    大抵人间费用,苟得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为文者,皆夭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选自《古代散文小品选粹》)

    (注)①东雒西雍:东雒,即洛阳;西雍,代指长安一带。②九牧:代之天下。③户牖:指门户。④《周南》《召南》:代之高雅音乐;《折扬》《皇荂》:代指世俗音乐。⑤管:毛笔。⑥颓沓:颓败杂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而 荣:茂盛

    B. 乃寤见剡藤之死 曩:往昔,从前

    C. 苟得其理 著:附着,引申为“合乎”

    D. 予谓今之为文者 错:通“措”,施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士人论文的一组是( )

    ①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   ②其自重皆不啻握骊龙珠

    ③其论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   ④遂轻傲圣人道

    ⑤谁非书剡纸者耶   ⑥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春天的剡溪古藤与其他植物表现不同这一现象很吃惊,通过向剡溪上的人询问,才得知原委。

    B. 当时天下大多文人自以为是,即使少数清醒明白,但他们也寡不敌众,在多数人面前失去话语权。

    C. 作者借助死于当地制纸工匠之手的剡溪古藤,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文风侈靡而又骄傲自大的文人。

    D. 文章托物寓意,针砭时弊,观点鲜明,言辞锋利,说理生动形象,即使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

    (2)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1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当我们了解到叙利亚、利比亚、索马里等一些国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情况,知道美国新冠病人累计近三千万,死亡已逾五十万时,我们不能不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为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感到骄傲。由此,我们不能不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复兴中学校团委计划举行以“伟大之党,人民之党”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以复兴中学高三(3)班学生的身份,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