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黑龙江伊春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关于作家马尔克斯及其小说《百年孤独》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982年,他凭借《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六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C.《百年孤独》巧妙地融入神话传说、宗教典故,运用夸张、象征手法,用严肃的态度讲述荒诞的故事,将读者带入魔幻的现实,打破了作品中真实与幻想的界限。

    D.奥雷里亚诺上校以惊人的智慧和实干精神,推动马孔多从原始乌托邦进入现代社会,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文明的向往,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不懈探索的开拓精神。

  • 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郎中执兵

    C. 舍郑以为东道主   D. 不敢与忤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能否为文明的共存作贡献

    汤一介

    化解冲突,需要我们从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找出文明共存的资源。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两家可以为化解文明的冲突、实现文明的共存提供有意义的资源。

    中国文化要对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的共存作贡献,必须对自身文化有所了解,即对自身文化有一个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传统的人群对其自身的文化来历、形成过程以及特点、发展趋势等能作出认真思考和反省。应该说,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前叶,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有个自觉的认识,必须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认真发掘我们古老文化的真精神所在,以便把我们的优秀文化贡献给人类社会;认真反省我们自身文化的缺陷,以便我们更好地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并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给中国文化以现代的诠释,这样,我们国家才能真正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与其他各种文化一起共同创造美好新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是儒道两家,而且是儒道互补。当然,印度佛教传入后,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也发生着重要影响。现在我想讨论一下儒家思想理论能否对文明的共存提供有意义的资源。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作。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就会和谐安宁了。孔子和儒家的这套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

    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资源。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现在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应能共存。不同民族和国家应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和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认同的过程。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的作用。其中,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提出了正义团结的观念;我认为,把它们作为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原则,是有意义的。哈贝马斯的正义原则可理解为,要保障每一种民族文化独立自主、按照其民族的意愿发展的权利;团结原则可理解为,要求对其他民族文化有同情、理解和尊重的义务。不断通过对话和交往等途径,总可以在不同民族文化间形成互动中的良性循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应把理解扩展到广义对话层面,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或主与宾)才得以从不平等地位过渡到平等地位;反过来说,只有对话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对话才可能真正进行并顺利完成。可以说,伽达默尔所持的主体一一对象平等意识和文化对话论,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重要理念。这种理念,对我们正确深入地理解中外文化、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启示。但是,无论是正义团结原则,还是广义对话论,都要以承认和而不同原则为前提,这样,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才能获得平等权利和义务。儒家和而不同原则应成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一条基本原则。罗素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当今人类社会,需要的正是不同文化在相互吸收和融合中发展不同的文化传统的特色,以期达到在新的基础上的文化的共存

    (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知识分子对其自身的文化来历、形成过程以及特点、发展趋势做出的认真思考和反省,就是“文化自觉”。

    B.孔子“仁学”理论虽然无助于解决当今社会的“文化的共存”问题,但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却并未丧失殆尽。

    C.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共存需要学会相互“认同”,任何一方都既不能企图消灭对方,也不能企图“同化”对方。

    D.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给不同文化相处提供有意义的资源,从而轻松地让不同文化之间得以和谐相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文化要对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的共存”做贡献,都必须对自身文化有一个“自觉”。

    B.不同民族文化间要想形成互动中的良性循环,就需要做好长期艰难对话的思想准备。

    C.离开了儒家“和而不同”这一不同文化相处的基本原则,不同文化最终都只有走向灭亡。

    D.只要对话双方都能让对方与自己处于平等的地位,对话就能够真正进行下去并顺利完成。

    【3】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厘清“文化自觉”的概念,目的是为后文更好地展开论述做必要的铺垫。

    B.文章既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又看到了它存在的缺陷,显示了可贵的思辨精神。

    C.文章基于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认同,提出了在“文化的共存”上求同存异的观点。

    D.文章指出现代西方国家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不同文明之间能共存,凸显了中国古人更智慧。

    【4】儒家的哪些思想理论为“文明的共存”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运用“鸟”“鱼”比喻手法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韩愈在《师说》中以“官位尊卑”对比的手法表达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原因之一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洞箫之音使“蛟龙为之起舞”“寡妇为之落泪”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请任选两小题,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l)儒家强调学以修身,《论语·学而》孔子就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而道家强调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违背“道”就不会有好的结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④________,⑤________ , 自矜者不长。”

    (2)诗人常借“月”这一意象抒发情感,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①________?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②________”,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李白在《将进酒》中以“人生得意须尽欢,③________”,传达了人生失意的寂寞;苏轼在《江城子》中用“④________,⑤________,短松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3)古典诗歌常用典故表情达意,李商隐《锦瑟》“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传达了怅然若失之情;而陆游《书愤》里“④_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⑤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抒写了慷慨激愤之意。

    (4)战争题材是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如《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表现了战友之间同仇敌忾的豪情;高适的《燕歌行》在结尾用“④________,⑤________”,抒发了自己对沙场征战之苦、边关缺少优秀将帅的感慨之情。

  • 6、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7)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择善而从之。(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8)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_。(《诗经·邶风·静女》)

    (9)王于兴师,脩我矛戟,_______________。(《诗经·秦风·无衣》)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

    (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_________________。(《项脊轩志》)

    (3)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6)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父》)

    (7)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8)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词中,三国人物故事常常被用来寄寓诗人的情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的现实。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诗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作者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特有的清寒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别薛华

    [唐]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请填涂答题卡第10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含意隽水,别具一格,意境新颖的抒写离情别绪之作。

    B.首联适当地使用叠字,渲染悲苦的心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C.这首诗与作者的另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虽题材同为送别,面风格情调迥异,诗中所蕴含的深邃而绵邈的情韵,堪称自出机杼。

    D.颈联落笔对方,想象对方心情与生活的辛酸凄苦,主客移位,这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也是用以自慰。

    2有人说,同样是写离别,这首诗却是别具匠心的。这首诗的“别具匠心”体现在哪里?请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鳞,唐宗室子也。其伯父阳事唐,咸通间为给事中。鳞少举进士,累不中,客河朔间,自称清海军掌书记。谒常山李弘规,弘规进之赵王王镕,镕留为从事。其后张文礼弑镕自立,遣鳞聘唐庄宗于太原。鳞为人利口敢言,乃为庄宗画文礼可破之策。后文礼败,庄宗以鳞为支使。

    庄宗即位,拜鳞宗正卿,以李琼为少卿。献祖、懿祖墓在赵州昭庆县,唐国初建,鳞、琼上言:“献祖宣皇帝建初陵,懿祖光皇帝启运陵,请置台令。”县中无赖子自称宗子者百余人,宗正无谱牒,莫能考按。有民诣寺自言世为丹阳竟陵台令,厚赂宗正吏,鳞、琼不复详考,遂补为令。民即持绛幡招置部曲,侵夺民田百余顷。民诉官,不能决,以闻。庄宗下公卿博士,问故唐诸帝陵寝所在。公卿博士言:“丹阳在今润州,而竟陵非唐事。鳞不学无知,不足备九卿。”贬司农少卿,出为河中节度副使。

    明宗即位,以鳞故人,召还,累迁户部尚书。鳞意颇希大用,尝谓冯道、赵凤曰:“唐家故事,宗室皆为宰相。今天祚中兴宜按旧典鳞虽不才尝事庄宗霸府识今天子于藩邸论才较业何后众人?而久置班行,于诸君安乎?”道等恶其言。后杨溥谍者见鳞言事,鳞谓安重诲曰:“杨溥欲归国久矣,朝廷遣使谕之,可以召也。”重诲信之,以玉带与谍者使为,久而无效,由是贬鳞兖州行军司马。

    鳞与废帝有旧,愍帝时,为兵部尚书,奉使湖南,闻废帝立,喜,以谓必用己为相。还过荆南,谓高从诲曰:“士固有否泰,吾不时用久矣。今新天子即位,我将用矣!”乃就从诲求宝货入献以为贺。因为鳞置酒,问其副使马承翰:“今朝廷之臣,孰有公辅之?”承翰曰:“尚书崔居俭、左丞姚顗,其次太常卢文纪也。”从诲笑顾左右,取进奏官报状示鳞,顗与文纪皆拜平章事矣。鳞惭失色。还,废帝终不用。

    (选自《新五代史·杂传》,有删改)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乃为庄宗画文礼可破之策 阴:暗中

    B.贬司农少卿 坐:因……获罪

    C.以玉带与谍者使为 信:书信

    D.孰有公辅之 望:声望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民诉官 故内惑郑袖

    B.不足备九卿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朝廷遣使谕之 爱人爱其身

    D.吾不时用久矣 吾其无用而掊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祚中/兴宜按旧典/鳞虽不才/尝事庄宗霸府/识今天子/于藩邸论才较业/何后众人

    B.今天祚中/兴宜按旧典/鳞虽不才/尝事庄宗/霸府识今天子于藩邸/论才/较业何后众人

    C.今天祚中兴/宜按旧典/鳞虽不才/尝事庄宗/霸府识今天子/于藩邸论才/较业何后众人

    D.今天祚中兴/宜按旧典/鳞虽不才/尝事庄宗霸府/识今天子于藩邸/论才较业/何后众人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室,历代皇族称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历代规定不一。

    B.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在唐朝应试者皆被称为举进士。

    C.台令,第一个含义为官职名,专门掌管陵寝;第二个含义是指御史台的规章。文中适用第二个含义。

    D.博士,古官职名,秦汉时负责掌管书籍文典,后成为学术上通达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鳞是皇室宗亲,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但因替庄宗出谋划策打败张文礼而受到重用,后被任命为宗正卿。

    B.李鳞与后唐明宗有旧交而能够多次升迁,官至户部尚书,但他狂傲自大,意欲凭借宗室身份位极人臣,却遭人厌恶。

    C.李鳞自以为是,在与杨溥的密谈中认定杨溥有归顺之心,于是向安重诲建议进行招揽,因为事情未果而被贬官。

    D.李鳞在听说后唐废帝登基后,认为自己必将获得重用,并且在高从诲面前夸下海口,但事与愿违,最终希望落空。

    【6】课内文言翻译。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青春向党,学校近期要举办诗朗诵活动来向建团百年献礼,请你为这个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并说明理由。

    要求:主题恰当且不超过10个字,理由充分有条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