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必先苦其心志
B. 谨庠序之教
C. 今兹未能,请轻之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是古人使用的一种纪年方法,以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来记录年份,如辛丑,甲申等等。下一年则天干地支各向后推演一位组合而成新的干支,以此类推,如壬辰年之后,是癸巳年。
B.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每三年春天仅在京城举行,因此又称“春闱”。获得秀才资格的书生方能参加,考后发正、副榜,正榜所取称为“贡士”,第一名成为“解元”。
C.谥号是根据个人一生功过在其晚年由官方赐予的名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有谥号。谥号分为赞美、批评和同情三类,如文帝、炀帝、怀王等等。
D.儒学经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左传》,这些典籍是由孔子撰写,蕴含着儒家的社会伦理和治国理念,数千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节选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1】不属于划线句子中“这种话”所指代内容的一项是
A.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B.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
C.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D.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以高空作为观察点,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生活小型化,形象地表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
B.描述昆虫行为的书籍的作者会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认为昆虫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完全是非人性的、非世俗的。
C.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相比照的。
D.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在作者看来,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2)《阿房宫赋》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和“_____”令人叹为观止。
(5)《夜归鹿门歌》中写作者以庞德公自况,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2)《逍遥游》一文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陈情表》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山川草木、自然风物,常触发古代文人深远的情思,引发深刻的思考。在昔日繁华今日荒芜的扬州城中,姜夔写到“过春风十里,___________________”。而柳永则抒写了杭州的风景优美和市井繁华,“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_____,天堑无涯”。在家族百年老屋项脊轩前,归有光深情悼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_______。”面对蜀道,李白惊叹:“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蜀相祠堂,杜甫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发现了种树与为官的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杜甫在《客至》中面对“_________________,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情形,流露出“无人至”的寂寞;鲍照的《拟行路难》从“泻水”起兴,抒发了“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的忧愁愤懑。黄庭坚登快阁倚栏游赏,感受“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_”的阔大境界。陆游更是在“杏花春雨”中自我安慰道:“__________________,犹及清明可到家。”
生活中,人们会在案头或书房张贴警句,以自我勉励。要提醒自己时不我待,莫虚度光阴,可以选择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想鼓励自己迷途知返,勇敢前行,可以选择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 ,________”自勉。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老子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下片开头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影射现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想像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霜 风
陆 游
十月霜风吼屋边,布裘未办一铢绵。
岂惟饥索邻僧米,真是寒无坐客毡。
身老啸歌悲永夜,家贫撑拄过凶年。
丈夫经此宁非福,破涕灯前一粲然。
【注】本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十月,诗人罢官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交代了季节、环境,刻画了当时的物质窘况,又为渲染诗人的悲苦心境做了铺垫。
B.颔联写向寺院借米,连待客的坐垫都没有的状况,将困窘的描摹推向极点,“岂惟”“真是”虚词连用,语意递进。
C.颈联中“身老”“悲”“撑”等细节描写,承接上两联,反映了诗人面对窘境悲苦难耐无法度日的伤感情绪。
D.尾联总结全诗,写出了诗人虽遭遇罢官居乡,但仍然能够拥有化解苦难的生活智慧,点出了诗歌的主题。
【2】诗人曾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警句,结合本诗分析诗人的心灵修养的“深度”。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①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也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能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又称弱冠。
B.进士甲科,又称为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少年早慧,嗜书成性。他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就能知晓此书的大概要旨,从此以后手不释卷,竟忘了饥渴和寒暑。
B.司马光深思远虑,忧心百姓。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担心义勇会重蹈保捷军的覆辙,将被充军戍边,因此坚决反对。
C.司马光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他五次呈上奏章弹劾奸佞邪恶的高居简,神宗最终贬黜了高居简。他的谏言都能被采纳。
D.司马光鞠躬尽瘁,尽忠尽职。他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自己将死去,于是预先写下遗表置于卧室内,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
【4】把文中画横线和课文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5】为什么司马光认为“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这种做法不对?请简要概括说明。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美国心理学会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做5件好事,比如:帮同学做些琐碎工作,给公交车上的陌生人让个座,或者去献一次血等等,坚持6周,能明显提升施助者的快乐情绪,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做得有价值。
而高领资本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磊在4月25日的哈佛中国论坛分会场上则表示:“人一辈子,很重要的一点是,做自己喜欢做的、有意思的事。”
人这一辈子,是做有意义的事,还是做有意思的事?很多人都面临这样的选择。那么你会将怎样选择呢?请在阅读上述材料的基础上,确定观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抉择。
要求: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少于800字,卷面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