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天津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修辞与“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的修辞不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愁,唯有杜康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C.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云无心出岫      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 觉今是昨非        襟三江带五湖

    C. 识盈虚有数      胡为乎遑遑欲何

    D. 未有知修者      天之苍苍,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以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不是作文,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这样一个标准,可是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

    我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新语》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学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能够随口举出的例子就有俞平伯君的三篇《文训》和鲁迅君的《立论》,这些都是精警之作。

    我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也还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选自朱自清《说话》,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说话很重要,有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B. 说话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是不易达到的境界。

    C. 国人很讲究说话艺术,也重视说话艺术的研究。

    D. 说话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2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属于“讲究说话”的一项是( )

    A. 《祝福》中,祥林嫂追问灵魂有无时,“我”回答“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朋友谈及初学写作的动机时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C.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问是否读书时黛玉答复“未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D.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指出“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普通人不同于辩士、说客和文人,说话不需要句句字字婉转如意,但人情世故不能无视,所以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B. 《左传》是外交辞令的典范,《世说新语》是古人清谈的经典,《红楼梦》的对话非常精彩,作者对其都高度评价。

    C. 古人对于说话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忘言;慎言,寡言,讷于言;修辞或辞令。“忘言”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D. 君子至诚,不善言辞;小人虚伪,巧言令色。平凡人说话无须过于讲究修饰,但也要根据对象和场合说少,说好。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却“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眺,却“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时犹豫不决的“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宋荣子不受外界各种评价的影响,宠辱不惊的平淡心境。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乌倦飞而知还”语意相近。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出王勃《滕王阁序》中“慕宗悫之长风”的语意。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乌鸦反哺的典故表达了李密供养祖母终老的决心。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对环境的描写写出摆脱官场归家途中的喜悦之情。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揭露了秦的自私无道。

    (2)《逍遥游》中,叙述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与非议的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虞美人》 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据《鹤林玉露》记载:金主完颜亮听闻柳永的《望海潮》,欣然有慕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景致,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3)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赏心悦目。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的言行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师生相对关系的新观点。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注]①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借乐声传情,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真切感人。

    B.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的悲怨情。

    C.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其句式特点与《春江花月夜》里的相关诗句相似。

    D.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

    【2】请比较本诗颔联与《李凭箜篌引》中“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一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欺;无往,恐秦怒,昭睢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缗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注]①昭睢:楚国的将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子陵杀A寡人B之重C臣D不谢E而亡F去G寡人诚不胜H怒I使兵侵君王之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被动,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为所”用法相同。

    B.亢礼,与“分庭抗礼”中的“抗礼”意义相同,古代宾主相见时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C.市,本义为集中交易的场所。文中意为“做交易”,与《木兰诗》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市”意义相同。

    D.社稷,与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社稷意义相同,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太子与一位秦国大夫争斗,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

    B.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想不去,内心犹豫不决。

    C.昭睢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武关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

    D.昭睢不同意楚国大臣另立怀王庶子为王的议策,就派人到齐国迎回当人质的太子横,立太子横为君,封他为顷襄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5】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央视热播的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呈现了上世纪30年代土地革命期间,大埔青溪交通中站站长潘雨青、伯公坳小站站长邹叔宝等共产党人战胜凶狠狡猾的敌人,输送物资、传送情报、护送干部进入中央苏区,筑起了一条摧不垮、打不烂的红色交通线的故事。

    潘雨青原型是曾经护送过周恩来等人的蔡雨青,邹叔宝的原型则是伯公坳学识胆识兼具的邹作仁。邹氏家族有30多人参加红色交通线的革命工作,包括邹作仁在内,牺牲了13条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选择这条路再出发,我们只知道出发点,却不知有没有归途。”

    “保密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未来的路靠你们,眼下的路靠我吧!”

    剧中平凡质朴的金句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大埔的红色交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与对革命事业的奉献精神。

    昌都一高举行“砥砺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的主题演讲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向同学们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