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广东广州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根据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的套数已经接近全年的基本建成目标任务。

    B.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决赛勇战巴西队时,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极大地感染和鼓舞了每一个中国人。

    C.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能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进而影响到家庭,反馈到社会,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D. 讲述华阴老腔艺人的电影《老腔》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导演高峰希望借助影片唤起公众对艺术传承的关注。

     

  • 2、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文学是“五四”以来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白话文学,属于中国现代文学体系,主要体裁包含诗歌、小说、散文、话剧等,鲁迅的《阿Q正传》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

    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们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C.《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D.兴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朱熹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皆使用了该种手法。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社会保障一般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做法,其实,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有之,并长期行之有效。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他有一项不太为人所知的伟大贡献,就是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延续了900年。公元1049年,范仲淹用自己的俸银在苏州买了1200亩地,建立了“范氏义庄”。他亲自订立章程,规定义庄的收入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范氏子孙中的特殊对象,例如家庭贫困者、寡妇、丧葬等。因此,人们把范仲淹称为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政治家。类似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出现,大约是在范仲淹去世后800年的德国首相俾斯麦执政时期。俾斯麦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为,范仲淹建立的制度是民间行为。然而,西方国家一般面积较小,人口数量不大,在工业化的经济状态下,比较容易实现政府主导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像范仲淹时代民间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更可取的办法。以宋朝来说,政府的社会保障有常平仓等制度,这些制度的救济行为主要针对灾荒年景,即所谓“救急”。而范仲淹制定的义庄制度,则是常年如此。虽然范氏义庄只针对范氏子孙,似乎没有涉及全社会,但是,自从范氏义庄建立后,范仲淹的“义庄”便成为各地仿效的对象。据目前能够收集到的资料,宋元之间记载的义庄约70多个,明代约200个,清代有“义庄遍天下”之说。清朝末年,仅苏州地区就有义庄200多个。这些沿袭自范氏义庄的各地众多的义庄,成为中国民间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固基础。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如“常平仓”,也就是灾荒年间的“开仓放粮”,针对最困难的状况提供救济。二是宗教机构的慈善。但是,宗教机构的慈善实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慈善,也不能算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宗教机构从根本上说不创造任何实际财富,它的生存靠的也是全社会的救济。宗教的慈善本质上只是将原先属于社会的财富临时性转手。社会保障的第三个来源就是民间。很多社会都有民间临时性的救济方式,全世界唯独中国在900多年前就将民间的社会保障严格地制度化,这种民间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它很好地弥补了政府社会保障的不足,同时也避免了政府全面提供保障,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难以实现公平、全面、足够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自从范氏义庄出现后,中国古代政府对于义庄这种民间社会保障方式,都采取了免除赋税的政策。也就是说,民间不用把义庄的赋税交给政府,再由政府统一派发社会保障。而是政府就专门的项目减免赋税,让利于民,并监督这些让利专门用于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现代西方理论经常提出“小政府大社会”概念,其实,减免赋税的义庄制度,就是“小政府大社会”的一个具体例证。 

    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政府和民间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应该建立。当今中国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鼓励民间形成固定的社会保障方式,政府对这些行为应予以鼓励,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在政府让利的情况下,形成政府和民间共同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局面。

    (选自《厦门大学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出现,并长期存在。范仲淹建立的“范氏义庄”及其运作模式可以看作中国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

    B. 范仲淹规定义庄的收入用于赡养同宗族的子孙,并没有涉及全社会,但义庄制度逐渐成为各地仿效对象,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

    C. 范仲淹创立的“义庄”制度属于民间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更符合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现状,是对政府“救急”制度的补充。

    D. 根据现有资料,宋元间有记载的义庄约70多个,明代约200个,清代更是“义庄遍天下”,这些义庄在运行上大都沿袭自范氏义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比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出现早了800多年,西方这一制度出现在俾斯麦执政时期。

    B. 俾斯麦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为,而范仲淹建立的制度是民间行为,两者不同主要是由所面对的实际情况不同造成的。

    C. 宋朝时政府有常平仓等社会保障制度,救济行为主要针对灾荒年景,而范仲淹制定的义庄制度是常年如此,救济行为主要是救贫。

    D. 中国在900多年前就将民间临时性的社会保障严格地制度化,弥补了政府社会保障的不足,这种民间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社会保障一般有三个来源,即政府、宗教机构和民间,政府、宗教机构一般只针对最困难的状况提供救济,民间保障相对范围更大。

    B. 中国幅员辽阔,情况复杂,政府全面提供保障难以实现公平、全面,因此政府采取了减免赋税等措施鼓励民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C. 义庄不需要将赋税交给政府,但政府有权监督义庄被减免的赋税的使用情况,这符合现代西方理论提出的“小政府大社会”概念。

    D. 当今中国应该大力鼓励民间形成固定的社会保障方式,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社会保障网络,减少政府在这一方面的投入。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想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水永恒的哲理。

    (2)《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继房屋满地,有不少官宦人家之后,还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继续强调南昌的繁华富盛。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中进入神仙世界的李白首先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把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和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融为一体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达做事要勤勉,做人接近有道德的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3)《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2)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4)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5)此人皆意有所郁结,_____________,故述往事,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 9、补写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深秋山水景色的两句是: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征人分别

    何逊

    凄凄日暮时,亲宾俱伫立。

    征人拔剑起,儿女牵衣泣。

    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

    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开头两句写了送别的场景,暮色茫茫,四野凄迷,送别的亲朋好友,悄然伫立,这一开头颇有感染力

    B. 三、四两句写征人受到感染,拔剑而起,高举手中之剑,而孩子们也因为他的这一举动害怕而哭泣。

    C. 第五、六句写军队的行动,实写战争之境,描绘了战线之长,军情之急,展示了征人的豪情壮志。

    D. 何逊以情词宛转悠扬见长,本诗却颇有英豪之气,读来令人能感受到男儿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豪情。

    E. 本诗从第三者的角度记其所见,但在叙述中能通过环境来渲染气氛,又能刻画具有特征的人物形象,所以情感的表达真挚动情。

    2本诗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起知处州。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注],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

    知静江府。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自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

    [注]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两宋省级行政区域名。省级行政区域名,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为州,唐为道。

    B.漕司,即“漕运司”,专指宋代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

    C.幕,即“幕府”,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设立府署招纳人才帮助自己处理事务。

    D.号,即个人的别称,一般由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成大体恤百姓,造福地方。在处州任上,范成大制定义役之法,以田租负担应役费用,减轻百姓应役负担,改变“争役器讼”的局面。

    B.范成大心怀国家,不辱使命。奉诏出使金国,在金人朝廷上,范成大借进献国书之机,呈上要求修改受书礼的奏疏,面对威逼毫不退缩,最终全节而归。

    C.范成大勇于改革,兴利除弊。针对广西盐政弊端,范成大上书朝廷,建议合理分配盐利,活跃两广盐市交易,这得到了宰相的认可和资助。

    D.范成大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任四川制置使时,范成大重视人才,把可用之才招致幕下,向朝廷隆重推荐杰出人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

    (2)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晒”似乎成了人们的生活常态,晒美食、晒靓照、晒旅游、晒运动……有人认为“晒”是一种悦己悦人的表现,分享的是快乐与美好;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虚荣和炫耀,是在刷存在感。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