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罗姆尼在美国媒体评出的20个最愚蠢人榜单中名列第二,理由是他出尔反尔,几乎在每个竞选议题上都没有一家之言。
B.引导社会力量办教育是普通百姓难以作壁上观的事,它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也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C.借《江南style》走红的韩国明星鸟叔为昔日反美道歉的举动,获得了美国民众的肯定,但也招来其他网民的风言风语。
D.净天映月潭如碧,真山真水真感情——在这大地冰雪消融、春风化雨的时候,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热切期待您的到来!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担心你阅读的东西不是你最钟爱的, ② 你能从中有所收获, ③ 是视野上的, ④ 是感觉培养上的。这些都是你当下很难看到 的力量, ⑤ 它会一直推动着你前进, ⑥ 让你以后在写作文时更得心应手。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不要 | 只要 | 不管 | 还 | 但 | / |
B | 不用 | 但是 | 不但 | 而且 | 而 | 那么 |
C | 不能 | 只是 | 可能 | 也许 | / | / |
D | 不必 | 只要 | 可能 | 也可能 | 可是 | 所以 |
A. A B. B C. C D. D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由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8日)
(相关链接)①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②林风眠曾对人讲:“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③“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肖锋④“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美术理论家邵大箴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林风眠成为中国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人物,主要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 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 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
D. 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他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
【2】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B. 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当校长时他聘请木匠画家的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C. 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D. 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从1919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的体现。
E. 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3】林风眠“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试结合材料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之以为用。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4)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愿醒。
(5)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的重要的威慑作用。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从《<史记>选读》或《唐诗宋词选读》中任选作答) 《< 史记 > 选读》
(1)汉高祖刘邦用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对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韩信用《孙子兵法》中的这句话:“____________。”解释了井陉之战取胜的关键。
《唐诗宋词选读》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水龙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独立斜阳,感怀漂泊江南的苦闷。
7、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尽管表明宋荣子能明辨荣辱,不为非议所左右,但还不是庄子所说的真正的逍遥。
(2)杜甫《登高》中,通过视角的俯仰和远近的变化,使用叠词,描绘秋景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暗示社会发展的变化,表现出诗人豁达胸怀和积极向上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论语·里仁》中,孔子认为应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4)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6)《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释)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目秋”点明怀古的时令,渲染一种孤寂萧索的气氛。
B.首联的“怀乡访古”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形成呼应。
C.以“萧萧”修饰“暮吹”,摹声绘色的写出了晚风凄景。
D.“寒云压旧楼”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融情于景。
【2】结合全诗来看,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凄凉”?请简要概括。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指20岁。古代以男子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女子15岁行加笄之礼,许嫁。
B. 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 翰林,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D. 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了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 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 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 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4】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辽史•列传第三十三》)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12、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破圈”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网络热词,指某个人、某部作品或某种文化突破固有的小圈子,被更多的群体关注、接纳甚至喜爱。去年5月,90后北大教师韦东奕因在采访中手提馒头、怀抱大瓶矿泉水、头发凌乱,以及其惊人的履历而意外“破圈”爆火;今年春晚,以宋朝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火爆“破圈”,节目及其文化内涵受到广泛关注;今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冬奥会,冰雪运动强势“破圈”,从小众文化走向全民热爱……“破圈”有被动的意外走红,也有主动的寻求突破;“破圈”可以是对自己已有圈子的突破,也可以是让更多圈外的人走进自己的圈子;“破圈”能够推动青年的自我成长与突破,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能够焕发行业生机与活力……
当我们谈论“破圈”时,我们在说什么?“破圈”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圈”是不是非“破”不可?当我们“破圈”时,需不需要“守圈”?在“破圈”的过程中和“破圈”之后,需要警惕些什么?……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思考或感悟?请立足材料,以“破圈”为话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