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师遂东。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C.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
D.冯谖客孟尝君。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 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遴选部分高校开展试点。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据了解,在计划起步阶段,教育部将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据悉,高校根据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强基计划的招生和培养方案。符合高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有关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叶雨婷《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
材料二:
强基计划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已经跳出招生的狭隘范畴,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贯通国家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阶段。在这一点上,强基计划显然比原来的自主招生站位更高。
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强基计划更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而不仅仅是高校个体的需要。自主招生的初衷就是为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开辟一条特别通道。高考分数录取有点像招收十项全能选手,著名高校更是需要每科都强或者没有短板。但是对于那些有某些专长的学生来说,高考显然不够科学合理,甚至会埋没这些专门人才,于是,自主招生政策推出了。但长期以来,自主招生政策更着眼于招生,这部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获得的更多是降分照顾,而在其就读专业上并没有过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出发点。
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日前,华为负责人任正非就多次谈到,华为能在5G等关键通信技术上取得突破,主要就是靠华为的“700多位数学家,80多位物理学家以及120位化学家”。近年,华为从全球大规模引进了基础科学领域的一流人才,为华为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奠定了重要基础。日前,科技部联合教育部等部委还专门出台了加强数学科学研究的专门文件,目的也在此。此次强基计划明确限定了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为主,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角度出发。正因为此,入围强基计划的考生基本上都需要在其擅长的领域从事基础学科学习,而不是把个人专长作为一个进入名校的跳板,转而就读其他热门应用专业,比如金融。
限定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缩小招生数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而不仅仅是招生。
新的强基计划鼓励支持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并与原有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统筹考虑,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同时也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重点技术攻关单位吸纳这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究,探索建立一种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正是基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基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限定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这和过去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90余所高校数量相比,显然有大幅缩减。但作为一项重大改革的起步阶段,从小范围开始试点是非常积极稳妥的,也体现了高等教育为国选材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摘编自中国教育部官网,陈志文《“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材料三:
教育部发布了“强基计划”。其政策要点有三:一是从2020年起,原有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彻底终结。二是业已探索多年的综合评价录取方式得以保留,但在细节流程上做了重大调整。三是该计划初步试点的范围限制在国家“双一流计划”中的部分“一流高校”,后续走向及开放性值得进一步观察。
应该说,改革走到这一步是漫长教育链条传导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逻辑自身的演进使然。大学怎么招生,说到底还是指挥棒,小学、初高中的教育改革结果,还是要落实在高招中。上游搞素质教育,就要减少耗费在题海战术中的低水平重复性劳动。中游的高中阶段,就必须建立完备的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为每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情况画像。那么,在下游的大学招生和录取环节有所呼应,建立配套的制度支撑,显然是有必要的。
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是十余年来在大学招生改革探索的两条路径。应当承认,两个探索方向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也像文件所说的出现了“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这些偏向需要纠正。
如何泼掉洗澡水的同时保住孩子?在教育部本轮出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这意味着高考成绩在综合评价录取中的比重回升,高校对学生的“合法”选择权的比重有所回落,其实是一次“再平衡”。取消“自主招生”,不是“倒退”,在以空间换时间、循序渐进地协同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联动发展,在素质教育开弓没有回头箭之后,再以招录政策改革的组合拳反向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梗阻。强基计划就是改革的2.0,用来巩固基于高考成绩的、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改革成果。
(摘编自“澎湃新闻”《强基计划:用改革巩固高考改革的成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基计划取代了原先的高校自主招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B.“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首先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
C.材料二在材料一基础上,分析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区别,指出“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完全不同。
D.材料三分析角度着眼于教育逻辑的自身演进规律和基于大学招生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分析角度与材料二明显不同。
【2】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B.“强基计划是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迎来的又一重大变革,作为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C.“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
D.“强基计划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笔试、面试,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3】“强基计划”取代“自主招生”,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所有春江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正心的前提条件是“_____”。
(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俶而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2)《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 , 。”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 ,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飞行时翅膀的样子。
(2)《逍遥游》指出要想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至死不悔的决心。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突出了雪景的雄伟壮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诗经·氓》
(3)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5)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歌行》
(7)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8)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兰亭集序》
(9)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10)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
⑵李煜在《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借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 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C. 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D. 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E. 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2】全诗表达了诗人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1、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勋、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文艺上》)
【1】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据此,是交构之渐 构:构陷,陷害
B. 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C.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B.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 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勋、王励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 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 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2)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独自成长的大卫·科波菲尔到无人理解的聂赫留朵夫,从孤身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圣地亚哥到被命运诅咒的奥雷里亚诺家族,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命形态。他们有的是物理上孑然一身,有的是精神上无人对话,有的在孤独中倔强成长,有的在孤独中自我安慰。
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叔本华说:“一个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