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②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③“署”“权”表示暂代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A.①④⑥ B.①③④ C.④⑤⑥ D.②⑤⑥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于自身的立意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B.自打进入 9 月份开始,车商就开始在车价上大做文章,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眼下的车价已经进入多变之秋,其变动之快、之繁甚至大有一日三秋之意。
C.陈老师教学之余,勤练书法。现在,陈老师的字潇洒飘逸,腾蛟起凤,每个人看到了后都赞不绝口。
D.青年人应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不为任何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所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不啻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2)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3)自省视角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4)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注】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决定在出访任务完成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
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
C.“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才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
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它并没有过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义。
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观点中得到借鉴和启示。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 )
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
【4】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一个四字短语的小标题。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交代时令背景又蕴含了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意境阔大。
5、(题文)①《离骚》中屈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②《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加强修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离骚》中屈原由草木的凋零联想到人生暮年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被休之前盛装打扮自己,其中写她脚上、头上穿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⑤《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曲运用拟人修辞和设问句式表达主人公离别之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孟子认为一个人失意时要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操、得志时要造福天下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两句,以宫殿犹在、宫女衰老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仅仅用“_____,_____”八个字,就描写出秦统治者奢侈浪费无度的生活情景。
(3)《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概括了作者辉煌的抗金岁月,同时与报国无门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2)诗词大会上,主持人请你用杜甫《登高》的两句诗来概括他的晚年际遇和忧国之情。你会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仅用八个字就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史实写了出来: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上的动物为伴的句子是:______, ___。
(3)《师说》 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个小题)
(1)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 ,___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天·赋莫愁①
周 密②
瑞云盘翠侵妆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
人去后、垂杨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③江南北,日暮石城风急。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人,名莫愁,聪明美丽,能歌善舞,楚顷襄王把她召进宫中做了歌舞侍姬。②周密:南宋文学家,宋亡后隐居不仕。③两桨:出自古歌谣《石城乐》中“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瑞云盘翠侵妆额”三句描写了莫愁女的发式特点以及眉梢上郁积着的忧愁。
B.“返魂”二句用典,化用屈原的《招魂》,以期待有人能将她招回到故国。
C.最后写江南江北的哀愁、日暮风急中的石城,透露出词人羁旅行役之感。
D.整首词笔触清丽,情感深挚,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楚感慨,实属上乘之作。
【2】词中“垂杨自碧”和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颞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浔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浔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徽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B.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C.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D.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庚星,古代又称太白金星,李白母亲梦见其落入怀中而生子,因此为其取名李白。
B.纵横术,指纵横家的思想学术,原是先秦时诸子百家中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
C.拾遗,唐代谏官名。左右拾遗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之职责。
D.士族又称门第、世族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天资聪颖,受到赏识。他十岁时就通读诗书,长大成人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益州长史苏颊见到李白,认为他是个奇才。
B.李白沉醉酣饮,喜好游历。他客居任城时,与友人号称“竹溪六逸”,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他四方浮游漂泊,曾在夜色之间与崔宗之乘船至金陵。
C.李白被荐任职,因才被宠。贺知章向唐玄宗说起李白,举荐他任翰林供奉;唐玄宗赐李白吃食并自为他调羹,后多次召见并设宴招待李白。
D.李白性格孤傲,命运沉浮。他的言行中透露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他曾与皇帝同醉,又因参加永王反叛而被判死刑,沉浮荣辱。
【4】郭子仪为何要救李白?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5】把文中画线句子与相关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李密《陈情表》)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9月,在清华大学开学典礼上,教师代表梅赐琪没有讲成功,而是讲失败。他告诉同学们,他们每个人不再是中学里无所不能的那一位,失落在所难免,要勇于面对未来的失败;他告诉同学们要尽快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更有意义的知识探索和创造实践中去,要多看前路风景,少谈一时输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也有人说,人生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的较量。的确,人生路上,一时的输赢不必太在意,学习、奋斗与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