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施打击式家教的父母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目光求全责备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都难以得到认可与表扬。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是学有所成的保障,但并非唯一的路径。学习者如果缺少良好的心态与科学的方法,最终只能是心劳日拙,难有收获。
D.我跟着母亲走过这一个又一个濯濯童山,这里丝毫没有绿荫覆盖的葱茏,只有黄土一片,几只山羊在觅食,枯草在风中抖动。
2、下列各项加点虚词“之”的用法意义与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④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⑤
C.①④②③⑤
D.⑤②③①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所以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B. 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C. 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D. 潜在的市场价值或立竿见影的商业利益,也许才是驱动这场表演的真正引擎,也许才是这些人参演的真正动力。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的下片就上片“谁主沉浮”的浩问提供了答案,那就是: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此回答既是中国一代青年关注现实,追求理想的见证,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毛泽东个人的豪迈志向。
B.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C. 《前方》从一幅摄影作品写起,最后进入到对人的精神状况的思考——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揭示出了人的生存无法克服的悲剧。
D. 《像山那样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良好的建议,认为人作为大自然的主人,应站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利用自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惟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篱笆青青,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1】作者笔下的篱笆别有风味,文中描写了哪些篱笆,各有什么特点?请分点作答(4分)
【2】“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这句话在文中有何含意?(3分)
【3】文章最后一段说“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简要探究其中的含义。(5分))
【4】以第⑧段“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表现手法和语言上突出的特点。(6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两句以山、海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总括赤壁美景,又以“____”写出词人酾酒临江的自我宽慰之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至今商女,时时犹唱,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浴乎沂,__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想谗邪,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4)____________,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阅读古诗文,往往要借助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借助“云从龙,风从虎”,便可以很好地理解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观。
(6)自古声音难描摹,千古佳作世所稀!白居易精通音律,在《琵琶行》中通过比喻从不同角度摹写琵琶声,如“____________”写琵琶声错杂融合,“____________”写琵琶曲婉转流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2)荀子《劝学》中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的看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欢乐场景描写,揭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现象。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一路高歌的动人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落木之声、江涌之状,也借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意。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设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鼓励学生说出如果被人赏识,会怎么做。
12、阅读下面的现代诗歌,完成各题。
红 叶
沙白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枫叶
余光中
秋天,最容易受伤的记忆;
霜齿一咬,
噢,那样轻轻
就咬出一掌血来。
【1】对余光中的《枫叶》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表明秋天万物萧索,容易引起人们许多伤心往事的回忆。
B. 因为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故有第二行的“霜齿”之喻。
C. 因为枫叶有五个角,经霜后变成红色,故有末句的“血掌”之喻。
D. 末句“咬出一掌血”,赋予绿色以生命,并寓有奋斗、牺牲之意。
【2】把余光中和沙白的诗作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含有相同的寓意: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和严峻的考验之后,才能走向成熟。
B. 两首诗都借助于景物描写,或抒发感情,或寄寓人生哲理。
C. 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树叶经霜后,变成了血红的色彩这一自然现象。
D. 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不同的地方,《红叶》押了韵,韵脚的韵母是an,《枫叶》没有押韵。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巩属民为保伍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来食息官舍 请息交以绝游
C.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D.巩负才名 绝云气,负青天
【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援笔而成 襟三江而带五湖
B.其治以疾奸急盗为 农人告余以春及
C.使察其出入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吝于改过耳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奇:以……为奇,惊奇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保伍:古代民人以五家为伍,又立保(唐时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王安石变法时以十户为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D.丁母艰,指遭母丧。古代一般把遭父母之丧也叫丁忧;丁忧有内、外之分,遭父丧也称“丁外艰”;后世多专指官员居丧。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B.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C.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D.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14、作文。
高一年级组织辩论赛,辩题为“中学生写作记叙文能否虚构”。正方认为:中学生写作记叙文可以虚构;反方认为:中学生写作记叙文不应该虚构。
请选择一方,围绕你方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