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辽宁本溪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____________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②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③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④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⑤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A. ③①⑤②④   B. ⑤①②③④   C. ③⑤②④①   D. ⑤③④①②

     

  •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共其乏困

    C.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②因击沛公于坐

    D.①大礼不辞小让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怨灵修之浩荡兮(广大旷远)

    B. 举酒客(此指劝人饮酒) 正襟危坐(端坐)

    C. 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问语气) 女也不(过错)

    D. 歌而和之(循,依) 有而欲出者(懈怠)

  • 4、下列句中全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共其乏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 距关,毋内诸侯   无能为也已

    C.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D. 竖子不足与之谋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函陵,秦军氾南 ②越国以远 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④进兵略地,至燕南界 ⑤顷之未发,太子之 ⑥使使以大王 ⑦乃朝服,设九宾 ⑧若郑而有益于君

    A.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C.①⑦/③④/⑤/②⑥⑧/

    D.①⑦/③④/②⑥/⑤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见

    荆歌

    三十年前,我刚过16岁生日,就跟着周师傅去深圳当建筑工,给特区盖房子。

    我们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就睡在工地上。工地上搭建了一些彩钢板房子,我们就住在里面。深圳天气热啊,彩钢板房里没有空调,晚上总是热得睡不着觉。我睡不着觉,经常就干脆不睡了,跑到马路上瞎逛。

    就是那一天,我在街上见到了一只猴子。

    一个光着上身、把上衣系在腰里的人,牵着猴子。

    他甩一甩绳子,猴子就跳起来,在空中翻一个跟斗。

    围观的人就鼓掌,很开心。

    他又甩绳子,猴子又跳起来,又翻一个腾空跟斗。

    猴子一连翻了三个跟斗,排骨(我给那个人起的绰号,因为他很瘦,每根肋骨都清清楚楚)就给猴子半个可乐罐,让它向围观的人要钱。

    猴子就像一个懂事的小孩,把可乐罐举到人们面前。有人就会向里面扔硬币。每扔一个硬币进去,猴子就会马上向扔钱的人敬一个礼。它的样子真是可爱啊!

    它走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摸来摸去,摸遍了所有的口袋,都没有摸出一分钱来。没办法,只能向它抱歉地摆摆手。

    没想到的是,排骨上来就给猴子一记耳光。

    他打得很重,不是假装打,而是真打。他的大手,无情地甩在猴子的面孔上,发出了很响的声音。猴子的身材小小的,被他一巴掌打得身体都弹出去半米。

    它的嘴里,发出了一声惨叫。

    但是,排骨根本不饶它,还想再打它一巴掌。

    有人说:为什么打它?

    排骨对猴子说:打死你,没用的东西!

    啊,我没有钱给它,他就打它;我的心里,真是感到难过极了。我大声对排骨说:别打它!”

    排骨用很凶的眼光看了我一下,然后又啪地在猴子的脑袋上甩了一巴掌。

    别打它,我给钱!我说。

    但是我没钱啊,浑身上下一分钱都没有。

    大家都看着我,猴子也抬起头看我,他们都在等我拿钱出来。

    我——我身上没带钱,我明天来给,好吗?我对排骨说。

    排骨冷笑着说:你明天就是带来巨款,恐怕也找不到我们了!我们哪会那么傻,坐在这里等你送钱来!

    不——不会的!我赶紧说,明天还是这个时候,还是在这个地方,怎么样?

    我看到了猴子的眼睛。它的眼睛,就像孩子一样纯真,它一眼不眨看着我,目光里满是哀求。如果它会说话,那它一定是说:大哥哥,求求你了,给一块钱吧,否则我又要挨打了!

    我心里酸酸的,觉得太对不起这只小猴子了。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谁让我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呢?

    那——那我现在去拿钱,你在这里等我,好吗?我对排骨说。

    排骨又冷笑了两声,说:哈哈,这位小哥,你真逗,你不给钱倒也罢了,耍什么滑头?骗我一个走江湖的,有意思是吗?

    他扬起手里的绳子,把绳子的一头扬起来当鞭子,使劲地抽在猴子身上。猴子痛得吱吱大叫,还用手捂住自己的脑袋。

    边上有人看不下去了,说:别打它了,我替这位兄弟送它一只梨子吧!

    他的手上,果然有一只梨子。他把梨子向猴子扔去,猴子的身影,像闪电一样,瞬间就把梨子接住了。

    它一定是饿了、渴了,把梨子塞进嘴里就咬。

    排骨一脚就把猴子踢得飞了起来。它手上的梨子,落到地上,滚过来,滚在了我的面前。

    我弯腰捡起被咬了一口的梨子,双手紧握成拳,对排骨说:为什么踢它?你为什么要这么狠心?

    排骨一把将梨子抢过去,塞进了他的裤袋里。

    他对我说:我狠心,那么你就是好心人咯。了不起的好心人,可惜就是没钱,是吗?梨子又不是你的!

    拿出梨子来的人说:梨子是我的,我要给它吃!给它吃呀!为什么不给它吃?

    排骨恶狠狠地说:给不给它吃,我说了算!

    给梨子的人说:梨子是我的,我说了算!

    排骨说:它给你们表演,你们就应该付钱!没钱就拿梨子来充数?跟斗是白翻的吗?你们翻几个我看看!至于梨子什么时候给它吃,你们管不着!

    他拍了拍裤兜里的梨子,指着我说:要都像这位兄弟一样,我们就要饿死在街头!

    我被他说得手足无措,一咬牙,转身就走。

    我一口气跑回工地,但是没有直接进彩钢板房子里去,因为我跑出了一身汗。

    我坐在一块混凝土预制板上,喘着粗气。

    我的心里,既羞愧,又后悔。

    我觉得对不起小猴子;是我让它挨了打。我仿佛还能听到它吱吱的惨叫,从黑暗深处传来。

    直到躺在床铺上,我的眼前,还是浮现出它可怜的样子。它明亮的眼睛,一眼不眨看着我,它无声地哀求着我,要我拿出一块钱来,扔进它手里的可乐罐,这样,它才能免于挨打。可是,可是我身上真的没带钱啊!

    这一夜,我难过极了。我睡睡醒醒,我的耳边,总是回响着小猴子可怜的叫声。

    由于晚上睡得不好,白天一点精神都没有。干活的时候,还心不在焉。周师傅对我说:你怎么啦?病了吗?

    我说我没病。

    我的心事周师傅根本不知道。我也不愿意对他说。我要是说了,他一定会认为我为一只猴子而如此伤心,是脑子有病吧!

    我暗暗决定,今天晚上,我还要到那个街口去。我会在口袋里装好几个零钱,小猴子走到我面前的时候,我要向它的可乐罐里投两个或者三个硬币进去。

    但愿他们今晚还在老地方。

    (中篇小说《我和齐哥》节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猴子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但作者并没有将它人格化,它只是受欺凌虐待的动物形象。

    B.耍猴人是一个“只讲利益,不顾情义”的形象,但“我”对此人持既憎恨又理解态度。

    C.小说结尾处“我”不愿告诉周师傅心事的细节体现了少年怕被成人嘲笑的复杂心理。

    D.这是一篇具有儿童文学色彩的小说,“初见”是情节的开端部分,作者对生命的悲悯可见一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居住条件的简陋闷热,为后文的出去瞎逛并遇上小猴子埋下伏笔。

    B.小说以“我”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和讲述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显得真实自然。

    C.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正面描写的方式来刻画耍猴人的形象。

    D.小说语言质朴简洁,多用短句,形象生动,达到了言简意赅、引人入胜的效果。

    【3】小说叙述了“我”和小猴子初见的经过,期间“我”的心理经历了丰富的变化过程。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4】文中“给梨的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完成下列古诗文默写。

    (1)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________

    (3)《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背影渐渐远去,走向雨巷尽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悲壮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宾客受音乐感染,同仇敌忾的画面。

    (5)《记念刘和珍君》中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 10、名家名篇默写。

    (1)《六国论》指出六国败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龙”和“虹”描摹出宫廷建筑的宏伟气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木叶》中提到庾信在《哀江南赋》有“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指出“木叶”意象的传承和发展,在杜甫《登高》也有这样的赓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4)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九二九年十月

    [注]①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九”是阳数,两阳相重,故名。②战地:指战场。③黄花:指野菊花。《礼·脍》:“鞠有黄华。”鞠,古“菊”字。黄华,即黄花。后人称菊花为黄花。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 本词表现了词人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的感情。

    C. 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信念坚定、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诗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易老”“难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2词的上片写了什么,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清)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耶               大概

    不能独               保全

    B.暴秦之欲无           满足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决定,确定

    C.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亲近

    祸焉               加速

    D.牧以谗诛             及,等到

    存亡之               道理

    【3】下列对苏洵的《六国论》一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可分为政论和史论两种。苏洵的《六国论》就属于政论文。

    B.苏洵,北宋散文家,散文成就显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C.“卿”是古代高级官名,也用作对人的敬称,或是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的称谓。

    D.“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列国君主的统称。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4】下列对苏洵的《六国论》一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文章语言生动有力,如第二段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而秦兵又至矣”,形象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C.第三段紧扣“不赂者以赂者丧”,先用事实论证,再用假设推理,证明了只有像齐、燕、赵三国一样坚持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图存。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暗讽北宋统治者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以此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6】从文中看,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幸福的约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