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吾得兄事之”中“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人居远未来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C. 群臣怪之 D. 邻之厚,君之薄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内容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这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拆迁政策,村民依然很不满意,看来政策的制定还是没有从村民的角度出发。
B.他们都是匆匆过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使得每一个漂泊者都感受着同样的悲欢离合。
C.混迹官场十多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到如今,依然是“司马青衫”,连个七品芝麻官都没有混上。
D.面对仇敌,打不能打,杀不能杀,他牙关紧咬,两眼喷火,却一言未发,只把扣住扳机的手指松开按上,按上松开。《我的兄弟叫顺溜》一剧中,对于这场戏的处理可以说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凸显人物内心。
3、“问他一件事”中的“一件事”是
A. 近宾语 B. 定语 C. 远宾语 D. 补语
4、下列文化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的形体的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个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个阶段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
B.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对,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C.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代称,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耳顺等。古代女孩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女时代。
D.十二时辰计时是古代计时法之一,《孔雀东南飞》中的“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则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一项是()
A.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历亭障堡戍(经过)后刺史荣举臣秀才(优异的人才)
B. 既署一月(暂时担任)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发生)又以其间伐晋也(中间)
C. 凭几学书(书籍)列坐其次(近旁)
融驰骑略阵(巡视)卮酒安足辞(推辞)
D. 兵甲无阙(通“缺”)偃御武子以吊焉(抵御)
过蒙拔擢(提拔)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B.“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C.当祖母因所有的器官功能丧失而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时,祖母会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样哭。这样的描写意在表现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苏轼)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苏轼)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 王羲之)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送别的场面,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赴难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放壮阔,更有毛泽东词中“____________,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的勃勃生机。
(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出了诗人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再别康桥》中诗人运用比喻,借用对柳的描写,表达了挚爱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代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里推崇杜甫《登高》中的一联有八层意思,这一联写出了诗人八个层面的境遇,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在《鹊桥仙》里以议论入词,“ 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只要情谊长久便无需朝夕相守,既故作旷达又语含无奈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3)古人常把时间比喻成具体事物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如曹操《短歌行》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1分)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寡人之于国》)
(3)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师说》)
11、请同学们用正楷字默写荀子《劝学》的最后一段横线上的内容,书写一定要规范整洁。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
12、阅读《孔雀东南飞》的有关语句,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1】下面对有关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了民歌中常用的托物起兴手法。
B.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运用了古诗中常见的互文的修辞方法。
C. 以孔雀失偶开头,为全文奠定了哀婉缠绵、徘徊顾恋的感情基调。
D. 结尾处以鸳鸯悲鸣作结,与开头相呼应,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 昼夜勤作息 B. 处分适兄意
C. 可怜体无比 D. 叶叶相交通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闺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竞破齐,湣王出走。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B.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C.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D.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衡,即纵横,合纵与连横。本文中苏氏兄弟的纵横之术指的是合纵之术。
B.鄙人,是一种谦辞,对人称自己,不能用于指称他人,这里指地位低下的人。
C.长城,秦统一后开始大规模地修建,把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绵延万里。
D.质子,即“以人为质”,诸侯国之间常以王子为质,来对双方关系加以约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代受兄影响,志向远大。看到兄长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苏代也发奋学习纵横之术,他最先求见的是燕王,并进行了游说。
B.苏代尽心竭力,助燕灭齐。苏代指出了燕王的过失,认为燕王听得进意见,真心诚意想要助力燕王灭掉齐国,成就一番霸业。
C.苏代富有谋略,善于进谏。苏代劝谏燕王不要以“质子”为羞耻,结果燕王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做人质,还派苏代去侍奉公子。
D.苏代终受重用,实现抱负。燕昭王召回苏代,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齐国战败。苏代还联络各国合纵,声名远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②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的岁月中,我们经历过很多触动心灵的一瞬,它是坎坷中的一个微笑,迷茫时的一个指教,悲伤时的一个引导,成功时的拥抱,激励我们一路走来,在我们心底沉淀成美好。
请用我们手中的笔,解开情感密码,激活心灵记忆,以“行走在美好中”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