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熟语和诗句中,都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化干戈为玉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人皆可以为尧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C.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情人眼里出西施/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召有司案图 B. 羝乳乃得归
C. 空自苦亡人之地 D.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3、开学以来,因语文老师的悉心帮助,许同学作文进步明显。她想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下列各句中不适合采用的一句是
A.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B.春风化雨,诲人不倦。
C.喜捧丹心培后裕,愿遣朱墨画春山。
D.授业解惑声声慢,析理传道步步高。
4、下面对《雷雨》剧中人物潜台词(画线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
B.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C.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不必这样费心。]
D.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想认周萍但又马上意识到不能认的矛盾,充分展现鲁侍萍痛苦、复杂的心情。]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血脂(zhī) 妊娠(chén) 祛(qū)除 蓊蓊郁郁(wēng)
B. 袅娜(nuó) 拙(zhuó)劣 孝悌(tì) 自怨自艾(ài)
C. 瑕疵(cī) 霎时(chà) 招徕(lài) 煊赫一时(xuǎn)
D. 脉脉(mò) 佣(yòng)金 暸(liào)望 风靡一时(mǐ)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其实,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知名的英雄。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密切相关。
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的开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秦朝及汉朝初年,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到了汉武帝之后,凭借父祖几代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因此才有张骞的出使。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出使的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过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西汉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主要是边境贸易,中国人主动出境贸易不占主流。
隋唐一统,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对于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井井有条,就是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订,当地居民是不可能有如此大量需求的。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海上贸易因而兴盛。东西方贸易空前高涨,马可波罗一家就是从这条路上来华的。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哈密、别失八里、柳城、于阗、火州以及吐鲁番等割据政权。帖木儿汗国控制了中亚,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西亚,特别是1453年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因此,15世纪欧洲人的大航海事业,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于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贸易增长的需求。欧洲人不满意丝绸之路被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中间商人垄断,他们这回携航海技术进步的优势,要直接走到东西方贸易的前台,航向所指,就是遥远的中国和印度!
(摘编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所周知,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首次走通东西方通道,开通丝绸之路,才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B. 汉武帝时期,前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成为了反击匈奴的资本,同时也为张骞出使西域提供了条件。
C. 唐朝的丝绸之路较之汉代发展得更好,唐朝对安西四镇、伊西北庭以及葱岭东西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功不可没。
D. 由于西夏政权掌握了西北地区,所以宋代有了更兴盛的海上贸易往来,马可波罗正是从海上通道来到中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诸部族本来是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却偶然发现了一条能够最终到达印度的商贸通道。
B. 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不是向风慕义,而是为了经贸往来。
C. 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从长安直至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但中国人的主动出境贸易却并不占主流。
D. 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众多割据政权。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汉唐时代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兴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前提。
B. 吐鲁番的出土文书中,记载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这就是为了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制定的。
C. 因为边贸收入是节度使重要的财政收入,中央政府也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所以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
D. 15世纪欧洲人大航海事业的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要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间贸易增长的需求。
7、(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他嘲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生活极度奢靡,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毫不珍惜。
(3)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燕国灭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 ______ , ______ ”,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3)《归园田居(其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______ ”和“ ______ ”令人叹为观止。
(5)《登高》中,写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6)《琵琶行》中,借明月和寒水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写沦为金人统治的地区,一片祥和景象,百姓安于现状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8)《声声慢》中,表现气候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难以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9)《劝学》中,表明作者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
9、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诗经•氓》中,男子在与女子结婚之前,求助神灵,验证良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明婚后一切顺利,与下文人物命运形成巨大反差。
(2)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愤怒指责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只摘抄警句,而不去领会思想、汲取智慧。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里的句子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绘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江上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与“水滴石穿”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作者迷恋于美好景物之中忽感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堤
(明)金銮①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属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多年客居江淮。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颔联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颔联写柳堤晴日的静景,颈联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颔联中的“笼”“锁”二字用得生动传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二字的妙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太祖大喜,徙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 )
A.垂壮其对,因戏曰 开玩笑 B.太祖以为然 对的
C.慕容宝之寇五原 侵犯 D.闻召,恐发,逾墙告状 出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B.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C.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D.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和“移”“调”“转”意思相近。文中用在拓跋仪立功后,应有升职的意思。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地,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庶人,周代称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拓跋仪有勇有谋,深受太祖赏识。他容貌俊美,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超出常人,有谋略,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屡立战功。
B.拓跋仪睿智果敢,维护国家利益。他出使后燕,面对君主的问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洞察敌国国情,制定可图之计。
C.拓跋仪善待士人,拥有雄才大略。他尊重善待来拜访他的名士,并一起谈论当代事务,见解高明,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
D.拓跋仪恃宠而骄,谋反出逃被赐死。他富有才气和声望,深受太祖重视,然而依仗有功而密谋反叛,后因恐惧出逃被抓后赐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2)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是天堂里不事雕琢的欢乐强音,青春也是雪峰之侧的痛苦挣扎和寂然快慰;青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张扬,青春也是苍茫大地主沉浮的使命担当;青春是“放号”的“号”,是毁坏创造无问西东的情感强力,青春也是“红烛”的“红”,是灰心流泪只要灵魂放光的理性坚决;青春只有在于“一分钟”,这一分钟是相遇新世界的五彩缤纷,青春总有“第一次”,每一次都能听见拔节生长的声音:青春一定是花样年华,枪管里也有野菊花在摇曳……
正值青春年华的你,对自己的青春有怎样的认识、想象或期待?请合理运用教材内容,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