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卓尔不群出其不意兵荒马乱名副其实
B.毕恭毕敬垂拱而治世外桃源题纲挈领
C.挥洒自如剽窃成果耳懦目染揠苗助长
D.未竟事业名门旺族积重难返座无虚席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面对这首词的语言和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景时,先写江面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石壁之高耸。再写江面波涛之汹涌, “拍”描绘出水石相搏之激烈,“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B. 这首词语言精炼,形象饱满。“乱石穿空”着眼于视觉;“惊涛拍岸”,诉诸听觉;用“千堆雪”借喻咆哮翻滚、溅珠飞玉的滔滔巨浪,这些描写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观察体验的深刻和语言表达的精粹。
C. 下片描写了“周郎”的服饰和神态。“羽扇纶巾”是儒将的打扮,体现人物的潇洒风度;大战在即,周瑜“羽扇纶巾”、谈笑自如,意在表现他的从容镇定,与后面“樯橹灰飞烟灭”的战争结局形成鲜明对比。
D. 刻画并歌咏历史英雄人物是这首词的写作目的。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就愈加反衬出自己遭到贬谪而不能为国民有所作为的悲哀与愤懑,使得咏史与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列坐其次 次:旁边 B.悟言一室之内 悟:明白
C.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D.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科目名,即每年有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仕。
B. 癸丑,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古代常用的纪年法还有年号纪年,如《琵琶行》中“元和十年”。
C.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正统的宫廷乐歌。
D. 擢,提升、提拔官职。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有“除、拜、授、征”等,表示降级免职的词有“罢、黜、左迁”等。
5、下列选项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王见臣列观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何以汝为见 ⑤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⑥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⑦而君幸于赵王 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⑨设九宾于廷 ⑩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A.①⑩/②/③⑤⑦/④⑧/⑥⑨
B.①⑧/②⑥/③⑤⑦/④⑩/⑨
C.①⑧/②⑩/③⑤⑦/④/⑥⑨
D.①⑩/②⑥/③⑤/④⑧/⑦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
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上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到1923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自汉以后,神话大兴。”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置。神话为文学史作者普遍关注,应该是在上世纪中叶的事情。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神话资料钩沉工作取得的进展,更重要的是随着苏联文学理论的传入,神话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里程。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由此有人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一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神话也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詹安泰《中国文学史》、杨公骥《中国文学》等,都是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来论述的。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传入中国,中国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对这一“共识”提出疑问。
B.西方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神话,因为古代神话具有神圣性和社会功用性,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规定性作用。
C.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
D.无论是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还是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等,都受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都把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定位为神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神话,前者出现的时代要远远晚于后者。
B.像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也并非“虚造”,因为它们都有历史作内核,所以只能算上古史的神话化。
C.“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揭示了“源”和“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即“源”对“流”具有规定性作用。
D.林传甲、汪剑余、鲁迅、茅盾等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都不认为神话是中国文学之源,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刘毓庆看来,中国神话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正如徐旭生所言,中国神话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B.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学史没有规定性,但是六经对中国文学史却有规定性,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源”是六经而非神话。
C.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是否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规定性作用,这才是判定神话是不是中国文学源头的必要条件。
D.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一定程度上也能由此推出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的结论,因为两地神话出现的时期和作用不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由历史怀想回到现实,感慨人生,洒酒凭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经常用来表达愁苦哀怨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凄切动人的感染力。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本希望能够登狼居胥山祭天,以纪功勋,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并点明登泰山的季节是冬季。
(3)历史长河中,在往圣先贤的理想憧憬里,还有一个他们从未抵达的理想家园,即《礼运》(节选)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秦论(上)》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及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洞庭湖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孟浩然曾咏叹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杜甫在《登岳阳楼》也曾称赞过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壮美景象。
(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点出了美玉一般的湖面上泛着一叶扁舟,真似仙境。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开头起势雄健,表现秦王一统天下、势如破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写诚信待人与轻视他人会产生迥异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答,说这样不叫“拒谏”。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 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⑵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匈奴七百余里;(贾谊《过秦论》)
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⑸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双声子·晚天萧索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①暮霭初收。夫差旧国②,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麇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③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牢落:寥落。②夫差旧国:指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③翻:反而。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所选题材重大,所选意象大气,所造意境苍凉,所抒情感率直慷慨,一反柳永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给人豪放之感。
B.开篇首先交代了东游的时间、地点。傍晚的天空散发着萧索的凉意,词人感到自己如无根的飞蓬浪迹天涯,如今又驾舟东游。
C.上片写三吴风景、姑苏亭台都笼罩在沉沉暮色中,渲染了黯淡的气氛;但鹿群自由自在鸣叫的画面,仍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
D.结句中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起到了呼应前文,余韵不尽的作用。
【2】词中提到吴王夫差的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固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善留侯张良 善: 交好
B.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 :使……活下来
C.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结婚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留侯,乃因其封地为留地。
B. 古代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者座。“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C.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 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 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可看出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 刘邦借项伯之口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4、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你的返校日期推迟了。此时此刻,回想你的高一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疫情延期的军训、被停滞的高一启航、取消了的小学段游学、不再陌生的线上学习……
请以“不确定的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补全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