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2、下列四幅绘画作品,不适合用作《边城》插图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 草行露宿 B.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C.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麻城有龟山,武汉也有龟山。因一山大,一山小,故传说武汉龟山是麻城神龟之子,沿路爬行至江边镇守长江。虽流传较多,实乃 。
(2)《语文•必修三》说,《红楼梦》是一个“异数”,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高峰。我认为这个说法是 ,算是对其艺术成就的精确评价。
(3)体育周比赛,我们自己班级的老师不当教练,去请别的班级甚至其他年级的老师来当场外指导,实在是 。
A.不刊之论不情之请不经之谈B.不情之请不经之谈不刊之论
C.不经之谈不刊之论不情之请D.不经之谈不情之请不刊之论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B. 不爱珍器重宝之地 爱:爱惜
C. 臣请就汤镬 就:受,被
D. 自分已死久矣 分:料想,断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改动)
材料二: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1】下面是臧克家的短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它适合放在《乡土中国》中的哪一章节,以阐释相关理论?( )
A.乡土本色
B.礼治秩序
C.男女有别
D.无为政治
【2】下列有关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了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学”与“习”是对世界认知的两种手段,在乡土社会中,“规矩”是人们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渐“习得的礼俗”。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根据上面两段文字,下列选项全部能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
①安土重迁②孟母三迁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叶落归根⑤日新月异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A.①③⑤⑦
B.②⑤⑥⑦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⑦
7、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把“仁”推到学习和思考领域中去,提出成就仁道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中阐明对不合礼仪的高官厚禄持否定态度,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
8、默写下列名句
(1)故国神游, ,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2) ,佛狸祠下,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悲夫!有如此之势, , ,以趋于亡。 (《六国论》)
(4) , ;各抱地势, 。 (《阿房宫赋》)
(5)嗟乎!时运不齐, 。 ,李广难封。 (《滕王阁序》)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 。”
(2)《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一句是“ ”。
10、默写。
(1)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居秋暝》中含蓄地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生活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双双金鹧鸪。
(6)____________?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7)____________,山深闻鹧鸪。
(8)蛾儿雪柳黄金缕,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而又有剪发杜门,___________,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___________,
(3)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___________,
(4)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
(5)臣心一片磁针石,____________。
(6)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D.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2】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为何“泪如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
13、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元命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鹅笼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第二处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B.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C.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D.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述先为会稽,以母忧居郡境。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3】下列加点字中不存在活用的一项是( )
A.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B.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C.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D.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鹅笼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⑥
【5】翻译下列的句子
(1)翻译课内的句子: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翻译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胡适先生在《道德与规则》一文中谈到:“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国家。”
道德与规则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现代社会应该提倡“讲规则”还是应该提倡“讲道德”,可谓见仁见智。你是否认同胡适先生的论断,请结合以上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思考与体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