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B.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C. 在金秋十月的登山活动中,他和家人同赏自然美景,共享天伦之乐。
D. 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2、两个并列成分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成分的意义已经消失,这样的词叫作偏义复词。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3、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于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锲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峨日朵雪峰之侧》)
D.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溶。/像昼空里的星星。(《致云雀》)
4、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蚓无爪牙之利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句读之不知
C.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来记录。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船桨的人,不会游泳, 却能横渡江河。
D.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 ,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作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
更进一层说:团圆快乐的文字,读完了,至多不过能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例如《石头记》写林黛玉与贾宝玉一个死了,一个出家做和尚去了,这种不满意的结果方才可以使人伤心感叹,使人觉悟家庭专制的罪恶,使人对于人生问题和家族社会问题发生一种反省。若是这一对有情男女竟能成就“木石姻缘”团圆完聚,事事如意,那么曹雪芹又何必作这一部大书呢?这一部书还有什么“余味”可说呢?故这种“团圆”的小说戏剧,根本说来,只是脑筋简单,思力薄弱的文学,不耐人寻思,不能引人反省。
(摘编自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
材料二:
中国人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
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性。此外,中国人的文学受到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来说,文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纯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作品那么少,戏剧发展得那么晚。
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戏剧情境当然常常穿插着不幸事件,但结尾总是大团圆。中国戏剧的关键往往在亚里士多德所谓“突变”的地方,很少在最后的结尾。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少是阴郁的。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材料三:
“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这种强大的文化习性也走进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要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审美接受主体的剧作家,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指导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即使是创作悲剧,结尾也要安排一个光明的尾巴,因为以“中和为美”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观众在戏曲的开头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离散,内心就会不和谐。观众追求“中和之美”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压抑苦闷的感觉。只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用充满喜乐情绪的大团圆结局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伦理型社会,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戏剧作家往往以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切入艺术领域,倡导在戏剧作品中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故而在叙述悲惨凄凉的情节时也不忘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
在这种观念教导下,下层民众也形成了一种伦理信仰,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必胜,邪恶必败”,而且,观众会始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和自我。中国悲剧主要是赞颂美好和控诉罪恶,肯定道德价值,它反映了中国人美好的伦理信念,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只有善的才是美的。
中国古代社会专制势力过于强大,百姓在现实社会中地位低下。他们亲身体验了地痞流氓的专横作恶、高利贷者的贪无度、贪官污吏的草菅人命等,本已是备尝艰辛。尽管他们在内心深处一直充满着对公平与正义的殷切期盼,但低微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尖锐冲突只能通过欣赏文艺作品获得想象的满足。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也就是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
(摘编自李志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缺乏悲剧观念,一些文人之所以会强行帮一些悲剧故事续写上“大团圆”的结局,是因为这些悲剧都没有结局。
B.独特的伦理信念使中国人不能感受人类命运的不公,导致悲剧的缺失和戏剧发展落后。
C.中国古代戏剧作品在叙述凄惨情节时不忘惩恶扬善,这实质上对下层百姓起教化作用。
D.大团圆结局哀而不伤,用喜乐情绪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这样的作品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喜欢善恶报应的大团圆结尾,这使得古代的戏剧和喜剧几乎没有差别,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少是阴郁的。
B.中国过去某些写书的人只图一个纸上的痛快,不肯看现实中存在着悲惨和痛苦,于是便形成了说谎的文学。
C.中国古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公,身份低微的百姓无力改变现状,用大团圆的戏剧可以弥补现实人生的不足。
D.中国式大团圆戏剧“突变”的地方很少在结尾,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主要人物怎样转危为安。
【3】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
A.《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经历一系列的坎坷磨难之后,最终走到了一起。
B.《祝福》中,祥林嫂死去后,鲁镇的爆竹声“联绵不断”,祝福的空气把疑虑一扫而空,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牡丹亭》的结局是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还魂团聚。
【4】中国式大团圆结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5】对于中国式大团圆结局,你持何态度?赞成还是反对?请表明立场并结合材料阐述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写出诗人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情无法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曾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有抱负的人要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当大任,并借此鼓励门人既要有理想,又要有恒心。
(5)《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松柏”为喻说明品德高尚的人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6)《爱莲说》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清高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意侮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论证了为学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2)京剧传统剧目《四郎探母》中“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的唱词,唱出了陶渊明笔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心境。
(3)“月”这一经典意象经常出现在苏轼和白居易的诗文中,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前后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巷》中作者用一句比喻暗示了理想的可望而不可及:“___。”
(2)《再别康桥》中作者情感达到高潮的诗句是:“____,___。”
(3)人们历来用《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来表达革命者身赴敌处的英雄气概。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中则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上阙前两句,词人通过感觉、听觉、视觉勾勒出清晨凄清的场景,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B.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碎”的意思是“凌乱”,生动地表现了马蹄踏在结了霜冻的岩石上发出的细碎、杂乱的声音。
C. “雄关漫道真如铁”中,“雄关”指雄伟险要的关口,即娄山关,“漫道”指道路漫长,“真如铁”指真像钢铁铸成的那样牢不可破。
D. "而今迈步从头越”中,“从头越”表面是说红军从山头上越过,深层含义是革命遭受挫折,要重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
E.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收笔,极有情味。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让人联想到红军的鲜血,蕴含着无尽的伤感。
【2】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用哪些意象,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怎样的意境?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注】。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注】义帝:义帝熊心本是楚国贵族,项梁起事后,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义帝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B.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C.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D.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而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B.“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C.“关外置河南郡”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
D.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因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自称为寡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善得民心。他不但下令修缮整治河上郡内的长城,还让百姓开垦耕种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甚至亲自到陕县安抚关外父老。
B.汉王从善如流。他听取韩信“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建议,领兵回军,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
C.汉王御人有道。先是用韩信之计,从故道回军,袭击了雍王章邯,后又派韩信攻打不愿归附自己的韩王郑昌。
D.汉王善抓时机。汉王为义帝发丧,举哀三天,并乘机派使者通告诸侯攻打杀义帝的罪人,抓住了讨伐项羽的绝佳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在《鸿门宴》中,项羽没有杀刘邦,范增说他“为人不忍”;但在本文中他却杀掉了义帝。请概括这样的举动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因为突出贡献,袁隆平几乎成了得奖专业户。1998年一项无形资产评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然而荣誉和财富的不约而至并没有改变袁隆平科学家的本色。他自己说他并不在乎那些名利。
而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则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杨红旗,因为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心里特别期待自己能受一次表扬,于是他想来想去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抢劫的女大学生的事迹,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他便不断地四处讲述,终于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报社领导派记者古国歌对事情的真实度进行调查。二人之间有一场对话后,杨红旗竟然流着眼泪跪下求古国歌表扬自己。
请就此自拟题目,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