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海南五指山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赏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 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沈从文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作品充分展现出湘西民族风情,其文学成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②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双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给人如坐春风的感觉。

    ③从建立新东方教育集团到新东方在纽约挂牌上市,每到决策的关键时刻,董事长愈敏洪总是能从善如流,使得集团的事业蒸蒸日上。

    ④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

    ⑤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鱼龙混杂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⑥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④⑤⑥

  • 3、下列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经常在夜间出没于游戏厅,白天一到教室就没精打采的。

    B. 从青少年时代,马克思就养成了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他涉猎多种领域,而且从不浅尝辄止,而是刻苦钻研,力求透彻理解。

    C. 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D. 声名不论大小,都是靠诚实的劳动、创造实绩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消费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发现一道物美价廉的美食,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B.“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烛之武如沧海一粟,在史册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C.自有革命志士发表革命演说以来,满清政府终于撕掉虚伪的面具,真是图穷匕见啊。

    D.空想不如实干。目前当务之急是完善社保保障体系,解除人们看病难的后顾之忧。

  • 5、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君幸于赵王③虞常生得④皆为陛下所成就⑤举孝廉不行⑥为降虏于蛮夷⑦幸蒙大恩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 ① ② ④ ⑤   B. ① ③ ⑤ ⑦

    C. ② ③ ④ ⑦   D. ③ ④ ⑦ 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读懂诗歌,一定要读懂那个时代。曹操的《短歌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诗中,曹操在对自己发问,与自己交流。曹操回顾一生,这是一种世事沧桑当中时间流逝的忧伤,是在感慨战乱时代的人才难得,因此他对于人才的延揽是不遗余力的。但是他并没有沉寂下去,《观沧海》《龟虽寿》和《短歌行》都是在南下的时候写的,一路上充满了艰险。但曹操不因为有忧伤、多难就沉沦,而是认为应该抬起头来做事,把事情做成、拯救苦难。这正是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有壮大的气象、悲悯的情怀、高昂的斗志,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颇为难得。

    而到了唐代,风格则大不相同。李白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愉快,通过三首《行路难》的了解,他活得“不痛快得很”。他不同于杜甫把吃饭写得具体,让人感受到一种操劳,他通过食物昂贵与因心情不好不忍食用形成对比,突出了面对诸多歧路,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怨气。这说明了解一首诗,不仅仅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更要了解诗人的遭遇。我们要不断地深入,了解更加丰富的李白形象。当然,在更多的时候,李白依然充满了自信,对于江左风流、魏晋风度非常赞许。

    提到以东晋和南朝为代表的魏晋风度,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陶渊明。他的《归园田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隐士形象。隐士不在于是否逃避到深山老林之中,像范仲淹虽然处江湖之远,但他依然忧国忧民,这不是真正的隐士。陶渊明所做的,是逃避了社会,“心远地自偏”。只有在他的人生和观念当中,才能真正地理解感受到那个朴素的时代。

    陶潜在他那个时代不受重视,可是在后世留有美名,苏轼也是其中之一。苏轼并不是林语堂笔下的完美的人,而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但是,他正因为这些缺陷,才变得更加可爱。苏轼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但是我们应当知道,他所面临的贬谪环境,是非常凄凉的,但是面对种种的不幸,他自我解嘲于身边的窘境,把生活的俗事当作乐事,始终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豁达的心胸。

    曹操、李白、陶潜、苏轼,他们都在变化中的世界经历了种种的磨砺。这种生活的穷困也困扰着绝大多数的人。古代历史上的文人诗人的艺术造就,完全是跟他们的人生过往联系在一起的。“诗穷而后工”,是质朴的真理。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面对自己的使命,只有面对困难,才能有所奋斗、创造和创新。我们今天学习的古代文人的坚强和创造的精神,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康震《古代诗人的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音易好”,“诗必穷而工”,名人的言说被视为权威的判断。但对照史实,仍有不小的出入,穷者的文章不一定工,诗文作得好,作者不见得穷。穷与工并无直接的联系。

    古代读书人的穷,多指科场失意、仕途蹭蹬、生活艰难。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其作品则成了唐代诗歌的高峰。反过来,生活稳定、衣食无忧,就一定写不出好文章吗?汉魏之际的曹植,名门望族、锦衣玉食,而笔下文字引领一时风骚,一篇《洛神赋》文采斐然,美轮美奂。“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虞世南立身庙堂,生活富足,他的书艺早有定评:文词典丽,意境廓大,论者称有盛唐气象。宋人晏殊高居相位,生活优裕,“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与唐人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异曲同工,是怀乡诗中难得的佳作,说起宋诗,谁也不会忘了这首《无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妙语连珠,如有神助,更是好评如潮。

    世盛则诗盛,世衰则诗衰,信哉斯言。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优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觉也很有道理,李诗气魄确实大于杜诗。讲生活境遇,李优杜劣,但论诗,李与杜其实难分高下。明人文徵明一生绝少波澜,生活小康,平静安宁,他写吴中胜录亥墓山, 虽然只是小品文章, 但作者用画家精细的眼光摹写景物,远近搭配、光影调度,均臻于至善,读之情韵宛然、如在目前。可见条件优越、生活富足,并非诗艺的负累、文思的窒碍。

    谋生不易、朝不虑夕是古人生活的常态,但将穷困潦倒、愁肠百结的负面情绪塞入作品、喋喋不休,只会让人生厌,事实俱在,炫穷难为读者看重。“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回。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生活何其潦倒,但诗行里找不到半点愁苦、怨悱的影子。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生”还给那些盛称杜甫为诗圣,说他一生惟知家国安危、民生疾苦的铁杆粉丝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出身钟鸣鼎食之家,遭逢变乱、陷于绝境的张岱有一篇《快园记》,状写晚年衣食不继的窘况,但文字中看不到悲戚却夹杂了不少调侃,作者安于贫穷的旷达反给读者更多的回味。大丈夫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即用文字表达心中的委屈,也应有审美的从容。应当相信作家的自制力,顺逆、穷达、贫富,似不会过多影响文章的意趣、格调。诗穷后工,从古至今,人人都这么说,但这穷与工究竟在哪一个环节上实现了对接、发生了共振,前人的解释十分模糊,而笔者则能认定,炫穷而搏同情与诗文之工不可同日而语。

    (节选自庄锡华《诗必穷而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的诗歌虽然都写于南下之时,一路艰险,但他的诗并不因此而情感消极低沉,而是昂扬向上。

    B.李白没有将吃饭写得详细而具体,而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对贵族的厌恶,表现了对百姓的关心。

    C.张岱陷于绝境之时,面对窘迫的生活在文章中表现出的达观,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强大的内心力量。

    D.晏殊虽然身居高位,生活优裕,但思乡之情强烈,创作出的怀乡诗情感真挚,后人认为堪与唐诗媲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读懂诗歌,先要明白诗人生活的时代和经历。读懂了汉末乱世和曹操的生平,就能读懂曹操的诗歌。

    B.同样是写食物,李白与杜甫二人写作的风格并不相同,这源于二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平经历不同。

    C.材料一采用层进式结构,指出要学习古人直面困难的坚强精神。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表现出虞世南诗作文词典丽、意境廓大的特点,体现了盛唐气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诗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       

    A.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B.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C.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

    D.诗歌的灵魂是情感,在情感起伏的情况下才能写出好诗。

    【4】学完了《登高》后,有同学认为正是因为杜甫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心有所郁结”,所以才会创作出这样不朽的名作。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3)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苏轼在《赤壁赋》中仰见明月初升便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燕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国论》中表现诸侯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玉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关于刘义隆典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集中表现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荒谬心理。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所见到的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劝学》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坚持。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清)纳兰性德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注】①萧寺:佛寺。

    1“点绛唇”是____________

    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描绘了客观环境,表现出诗人伤怀念远、孤独寂寞的处境。

    B. “形影空酬酢”一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景。

    C. 下片写曾与朋友在萧寺别离,含蓄地写出好友的孤独寂寞处境。

    D. 结尾描绘秋天小院,景语之处,句句怀人,显得尤为真挚感人。

    3从结构上看,诗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车逐之。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狼奄至,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输诚哉!”

    先生曰:“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狼请曰:“事急矣,惟先生速图!”乃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内狼于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骂曰:“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先生匍匐以进,跽而言曰:“行道之人何罪哉?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君能除之,固当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然,回车就道。

    狼度简子之去远,而作声囊中曰:“出我囊,解我缚,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引蔽驴后,曰:“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相持既久,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先生舍狼而前,拜跪啼泣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问故,先生因述始末,顿首杖下。丈人闻之,以杖叩狼曰:“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狼曰:“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是安可不咥?”丈人曰:“是不足以执信也。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先生复缚置囊中,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从井以救人,解衣以活友,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先生其此类乎!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也。”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且先生操刃区殪,弃道上而去。

    (取材于马中锡《中山狼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中山以干仕   适:到

    B.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失道:迷失道路,迷路

    C.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   却:后退

    D.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也   与:给予,送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引绳束缚之 学不思则罔

    B.引避道左以待赵人过 小大狱,虽不能查,必以情

    C.丈人闻之,杖叩狼曰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简子默,回车就道   黄发垂髫,并怡自乐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一致的是( )

    例句:先生之恩,生死而骨也

    A.有狼当道,立而啼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山不在高,有仙则

    D.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

    5在下面每个角色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其在文中的表现。

    ①中山狼__________②东郭先生____________③丈人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对上述“三得”,你有何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得”,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