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云南迪庆州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

    B.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省略号表示说话的中断)

    C.钟杨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D.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引号表示强调)

  •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全部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尝而望矣(踮起脚跟) 而闻者(清楚) 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参照)

    B. 舆马者(借助)   而不舍,朽木不折(用刀雕刻)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在)

    C.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是故贵无贱(无论)   士大夫之(类)

    D. 六艺经传皆习之(普遍) 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   小学而大遗(遗忘)

     

  • 3、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巴掌大的房间,真的是让人转不开身。

    C.那盘旋的山路仿佛一条灰白的大蟒,匍匐在山峡之中。

    D.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提炼学生们最为关注、最为困惑的问题加以解答,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B.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基本走过了“工厂时代”,“制造大国”在产品种类、数量上早就名副其实,但质量和品牌难言乐观。

    C. 中国为文明大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理形态、人文风俗丰富多彩,不是每座城市都有北京、成都那样得天独厚“平原基座”。

    D. 据了解,我市出租车行业好人好事罄竹难书,据市运管处不完全统计,国庆节小长假期间,市出租车行业就涌现好人好事30多起。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版《国际疾病分类(预先预览版)》,将游戏障碍添加到关于成瘾性疾患的章节中。消息传出以后,“游戏成瘾是病”的说法不胫而走

    ②一边是明确的禁令或提示,一边是对禁令的司空见惯,看似很不和谐的现象真实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甚至对此“见怪不怪”。

    ③自古以来,有志之士即使是在求田问舍的隐居生活中,也会以积极奋进之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④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如书法班、音乐班、美术班等,不一而足

    ⑤在当时的同类型“宣纸”中,“陈清款”以其技艺高超而拔得头筹,其它款宣纸只能望其项背。

    ⑥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仍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确实是不易之论。

    A. ①  ③  ⑤   B. ①  ②  ⑥   C. ②  ③  ⑤   D. ③  ④  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铁三连

    余显斌

    将军已经布下天罗地网,算准了敌人将会在鹘岭突围的。在这儿,将军准备埋下一颗钉子,让敌人有来无回,撞出一头的鲜血。他思考了一会儿,拿下叼在嘴上的烟斗,磕磕里面的烟灰,对参谋长一笑道:“老张,你认为派哪支部队去好啊?”

    参谋长放下手里的铅笔,笑着建议,他们两人都将自己选定的部队写在手心里,然后伸开手,看是不是一致。

    笔墨拿来,两人各自拈了笔,在手心写下了选定的部队,然后喊声“一二三”,两人同时摊开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两人的手心都写着三个字:铁三连。

    然后,作战任务开始急速下达。

    在军事会议上,参谋长将这次作战目的说清,并将任务一一下发,包括铁三连的。将军特意留下许山,拿下嘴里叼着的烟斗,严肃地说道:“你们的任务是守住鹘岭,断敌归途,这直接关系到这次作战任务能否完成,能做到吗?”

    许山胸脯一挺,大声回答:“铁三连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不能’二字。”

    将军再次打量一下许山,如一座铁塔一样竖在自己面前,脸上的线条刚硬,坚强。他伸出粗大的巴掌,在自己这位喜爱的下属肩上重重拍了一掌,故意激将道:“小子哎,不行可别硬撑着,说一声,我老头子马上走马换将,不会让你为难的。”

    许山立正,再次声音响亮地保证道:“放心,铁三连是千里马,绝不是草驴。”

    将军呵呵大笑,在衣兜里反复摸着,什么也没有摸出来。在大家疑惑的眼光中,他想了想,拿下自己嘴里的烟斗,在衣袖上使劲地擦了擦,递给许山道:“你小子不是喜欢我这个烟斗吗?拿去吧,提前奖励给你了。”

    参谋长大笑,将军可是舍了老本了。

    许山愣愣,哎了一声,很高兴地伸出双手接过烟斗,向将军和参谋长敬礼,准备离开。参谋长拦住他,特意提醒,战士们三天三夜急行军,在漫天飞雪里刚刚赶来,一个个困极了,千万别在战场上埋伏时睡着了,让敌人钻空子跑了。

    许山回答:“请参谋长放心,我把眼皮用火柴撑着。”

    将军与参谋长对望一眼,他们选中三连,就是看中了他们的钢铁劲儿。望着大雪纷飞中许山渐渐远去的背影,将军摸着胡茬子对参谋长说:“老张,这个许山和他的铁三连,将会成为对手记忆里一个永远的噩梦的。走,老伙计,下一盘去。”

    两人摆开阵势,楚河汉界起来,一边静等着前方胜利的消息。将军下了一会儿,伸手摸摸衣兜,许久,想起什么似地摇着头念叨着:“这小子,给他烟斗,他也不知道推让一下,这可真让我断顿了。”

    参谋长哈哈大笑。

    敌人在将军布置的几路大军围攻下,连连受到打击,损失很大。当天晚上,气温骤降,天地一片冰雪苍茫。冰天雪地里,敌人无路可去,果不其然,第二天天一亮就车流滚滚,人喊马嘶,向鹘岭方向突围。将军听到报告,一拳砸在桌上,嘎嘎大乐道:“傻蛋,你们这次是死定了。”参谋长立刻准备拟定嘉奖令,颁发给铁三连。

    可是,鹘岭方向,竟然一片寂静,枪炮声并没有如期响起。将军和参谋长急了,电话里频频联系许山,却无人接听。到了下午,通讯员带着一身积雪匆匆赶来报告,敌人已经逃跑了,而且跑得很轻松,几乎没放一枪一弹,全从鹘岭突围而去,顺着鹘岭那边的漫川大道跑了,一路去了上津。

    将军愣了一会儿,坐在那儿,瞪着眼呼呼地喘气。

    参谋长摸着下巴,苦苦思索着,许久猜测着:“难道……真的都睡着了?”

    将军咬着腮帮子,一下扔掉手里的茶缸,呼地一声站起来,一跃上马,气呼呼地冲向大雪纷飞中,警卫连的战士见了,也纷纷骑马跟上。参谋长挠挠脑袋,也上马紧随,追上将军,轻声劝道:“问明白再说,是不是有别的原因。”

    将军回头咆哮道:“放走敌人,天大的原因也不是原因。”

    马儿在雪地跑着,积雪飞溅起来,如一团团梨花。风呼呼地刀子一样刮着,满山冰碴在风里落下,咵咵地响。到了鹘岭,参谋长一鞭马儿跑到了前面。他想,应该先找到许山,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他去了,不一会儿又骑着马回来了。

    将军怒吼道:“许山呢,他的铁三连呢?”

    参谋长没有回答,眼圈红了。

    将军疑惑地望望参谋长,参谋长指指前面不远处的一个山包。将军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雪地里,一个连的士兵都静静地埋伏在那儿,一动不动,一个个身上都堆满了积雪。

    他跳下马跑过去,这些人仍一动不动,俯卧在那儿。其中,许山埋伏在最前面,抬着头,望着前方,好像在观察着什么,又仿佛在谛听着什么。他脸上的线条,和离开将军时一样坚硬,一样刚强。将军喊他,他不答应。将军慢慢走到他的跟前,他也不起来。

    将军一愣,俯下身子一摸,许山早已没有了鼻息。

    他冻死了,冻成了一个冰雕,嘴里紧紧地咬着烟斗。铁三连一个连的战士,都静卧在雪地里,冻成了冰雕。在冰天雪地中,他们仿佛一尊尊大理石雕塑,趴在那儿,一动不动,眼睛盯着前面,盯着敌人来攻的方向。

    将军的手缓缓举起,放在帽檐边。这个从不流泪的汉子,哗的一下,眼泪涌了出来。

    这一刻,四野寂静,天地一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参谋长不约而同地选定许山部队,说明他们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心有灵犀的默契。

    B.将军告诉许山,如不能完成设伏任务不要硬撑,这并非不信任他,而是出于对部下的关心爱护。

    C.将军面对壮烈牺牲的铁三连涌出了泪水,泪水中包含着对伏击失败的痛苦,也暗含无言的懊悔。

    D.将军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对敌人轻松突围愤怒咆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认为许山放走了敌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将军和参谋长在战前下棋这一情节,寥寥数笔,既延宕了紧张的叙事节奏,又间接写出二人对许山伏击必胜的信心。

    B.“这一刻,四野寂静,天地一色”,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出将军沉浸在铁三连壮烈牺牲的悲痛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C.参谋长提醒许山,战士三天三夜急行军已很困乏,不要在埋伏时睡着,让敌人钻空子跑了,这为后文敌人突围埋下了伏笔。

    D.小说叙述视角独特,没有选取激烈的战斗场面进行描写,而是选取一个典型场景,来展现革命战争的残酷和革命战士的精神。

    【3】在小说情节安排中“烟斗”多次出现,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铁三连被冻成冰雕设伏失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3)《鹊桥仙》一词中,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的两句是: ________。这两句用墨经济,笔触轻盈。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上片描写湘江江水澄碧,舟船往来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3)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回忆起往昔革命岁月,那时他和同学们正值青春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他和同学们的书生意气。

    (5)曹操在《短歌行》中劝说那些有才能的人赶快择主而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9、补出下列诗文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

    (2)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悬泉瀑布。

    (4)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6)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中则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道出郁积于诗人心中的命运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宋文帝刘义隆打了败仗仓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原因,对当朝用事者提出警告。

    (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可是唐代“士大夫之族”却不愿从师学习,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其荒谬心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时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王中丞闻琴

    谢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注)①蕙:香草。 ②容与:徘徊犹疑。 ③蹉跎:光阴白白过去,此处为“耽搁”意。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秋天月夜的美景,句中妙用“吹”“动”两个动词,以动衬静,更突出了秋夜的静谧。

    B.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

    C.五、六句为侧面描写,写琴声像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似涧水发出琮琮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D.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

    【2】结合全诗概括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於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於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节选自《汉高祖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B.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C.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D.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常用“祖”或“宗”,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或“高祖”,一个君主只有一个庙号。

    B.郡县,古代地方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与县。春秋战国时,就有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C.公:古爵位名,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如晋文公、秦穆公等。

    D.本纪或简称纪,起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不过也有例外,如项羽无皇帝之实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的出生带有神奇的色彩,他母亲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相遇,太公见到有蛟龙在她身上。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高祖。

    B.刘邦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

    C.沛令让樊哙去召回刘邦,刘邦跟从樊哙回来,沛令后悔,怕樊哙叛变,就关闭城门,据守城池,不让他进城,并想要杀掉萧何、曹参。

    D.沛县父老一起杀掉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想让他带领大家造反。刘邦认为事关重大,怕自己能力不足,建议推选更有能力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2)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族其家,尽让刘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学好语文是同学们的共同愿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写一篇文章,在“提升语文素养之我谈”的语文学习交流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