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武汉市防汛指挥部就武汉市的防汛排涝应急救灾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负责人表示,预计今日22时全市的主干道渍水估计将全部消退。
B.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朱自清的散文,对朱自清的《朱自清散文全集》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 他长于对自然风光景物的精确观察,对音乐、色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善于把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愫寄寓其中。
D. 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我校将于9月1日如期开学,相关事宜欢迎家长来函垂问。
B. 拙作已经寄出,心中惶恐不安,望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 感谢令尊雪中送炭,明日我将到府上致谢。
D. 您的犬子不愧生在丹青世家,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攀过陡峭的悬崖。历尽限苦。跨越重重坎坷,登上了绝顶,放眼望去,天无际涯,顿时感觉自己十分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②“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四期擂主、总决赛亚军彭敏说“成名所带来的欢乐与烦恼交织在一起,常常让我发扬蹈历,也让我辗转难眠。
③云南蒙自市一个温暖的地方。这儿常让人觉得冬天还没有开始,春天就已经来了。你看,春节前南湖花棚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④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的下水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形容为“中国崛起的象征”。不仅是我们国人有口皆碑,而且外国网友也纷纷点赞。
⑤民警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对这时几十年的老邻居进行了多次思想教育和沟通工作,经过细致耐心的调解,双方握手言和,矛盾焕然冰释。
⑥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作为备受喜爱的文化”网红”,也一定能在展览理念上顾盼自雄,让井喷的文化热情妥善善安放。
A. ①③⑥ B. ①②③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4、对下列各项中文化知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B. 庠序,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与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D. 巫医,古代巫医是分开的,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医是用药物为人治病。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B. “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C. 崔颢的诗歌《黄鹤楼》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因版本记录不同,评论家莫衷一是。
D.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火中取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题起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撤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闻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里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景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请试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的文本特点。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使用“________,________”这一选择复句来号召人民起来反抗。
(2)《诗经·氓》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刚毅性格。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田园和谐、安宁的景象。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 批评了当时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5)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使蛟龙听了起舞,使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描写其悲凉与幽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寻梦?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表达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荀子在指出蚯蚓虽然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之后,以 “____,______,____”进行了反面论证。
(3)孟子提出发展教育事业,让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之理深入民心的三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形象的比喻作论证,进而推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参省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 。” 的诗句,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独自登高的处境。
(3)《蜀道难》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 。
11、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移情于物表达即使见到壮美远山依旧心中有愁有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是作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使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地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夕
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①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C.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D.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已先开放的景象。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
A. 秦王还柱而走 同环,绕着
B. 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容
C.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着
D.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2】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的场面。
B. 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 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 文章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4】翻译下面句子。
(1)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南京某中学的学生家长反映,该校高三年级学生家长轮流替代老师进行监考,早自习和晚自习也需要家长值班,早自习期间家长在教室帮收作业,晚自习家长需要看两个小时班。有人认为此举让家长参与学校教学过程管理,角色的互换互动,可以为家校沟通增添新色彩。也有人认为让非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家长参与,有时反而会增加管理负担,社会分工也被打乱了。也有人认为让家长参与教育,实际上可能是学校在推卸责任。
对于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体验与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