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执己见,二三其德。
B.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C.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说,有这样好的地方安度晚年,他们一定要白头偕老。
D.这场球赛,我们班就要获胜了,同学们在旁边呐喊助威,信誓旦旦。
3、以下四句文言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文字的诵读不知道,疑惑的不解决,有的跟从老师,有的不跟从。
B.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看到了西山,才发现了它的奇异之处。
C.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青色与白色缠绕得让人眼花缭乱,向外与天相接,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D.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如果从那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近的—顶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D.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或师焉,或不焉
B.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②惑而不从师
C.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①吾师道也,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球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执刷眼光的检验。
②《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客、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特产品当成艺本,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一盏孤灯一刻刀,一辆样尺一把性,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商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国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肯,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选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修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水,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手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月,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蒙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精神是他毕生的追求。
B.职业与职业之间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着很大的差别。
C.坚守工匠精神有着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的意义。
D.虽然工匠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用一个企业家的话证明了今天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匠人在方寸之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的观点,富有启发意义。
C.“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D.文章第④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的概念并不局限于人,有工匠精神的个体可以是人,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国家、民族,甚至可以是一个时代。
B.“匠”随着时代发展也具有了新的含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查诣高深的代名词,而这种精神改变了时代。
C.只要坚守工匠精神,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我们就足以成功。
D.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精益求精,摆脱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视听结合,以辽阔的意境表现诗人登到半山腰时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4)杜甫的《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的复杂感情融入诗句中。
8、默写名篇名句。
(1)不狩不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国风·魏风·伐檀》)
(2)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文章合为时而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2)《浪淘沙·北戴河》中,诗人引用典故,写魏武帝曹操东征时经过碣石山写下诗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一幕中,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要求补写下列空缺位置。
(1)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个字。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蜀道神奇色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荀子在《劝学》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君子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词风与辛弃疾相近(辛派词人),多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布衣终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登楼之所见,用“芦叶”“寒沙”两个意象表明清秋时节,以萧疏的外景衬托低回的心境。
B.“未稳”可见行色匆匆,“又”字更给人以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喟叹。
C.全词卒章三句写词人买花载酒,可见词人虽已不像少年时意气风发,但仍然充满了故地重游的喜悦之情。
D.作者虽是辛派词人,但本词却没有一般辛派词人的豪纵之感,而是言简义丰,情志哀婉,曲折含蓄。
【2】“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作者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①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延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三岁,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师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薄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后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改动)
注释:①同产:同母所生兄弟。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将军霍光A秉政B大臣争权C上官桀等D与燕王谋E作乱F光既诛之
【2】下列对中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同下文的“昭帝、宣帝”都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五凤”与“元和十年”“元嘉草草”中的“元和”“元嘉”一样,都是古代帝王的年号。
C.“迁”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官职变动,文中的“迁”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意思一样。
D.“建成侯”中的“侯”与“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一样,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霸持法公允,反对施加酷刑。宣帝秉政时期,身为廷尉正的黄霸温和仁厚,数次裁决疑难案件都被一致认为判得公平。
B.黄霸用人有方,避免无谓更替。许县丞年老耳聋,名字为白的督邮想要赶他走,黄霸不同意,认为他很廉洁,还能应付官场上迎来送往的例行公事。
C.黄霸主政颍川,治为天下第一。在担任颖川太守八年的时间里,黄霸对颍川百姓施以教化,制定推行了各种利民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
D.黄霸政绩突出,得到宣帝重用。由于在地方的治政成绩,汉宣帝将黄霸召入京师任职,先担任太子太傅,后迁御史大夫,最后官拜丞相,封建成侯。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
【5】黄霸不同意辞退许县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墨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意思是长江、黄河的水,不是只来自一个源头;价值不菲的裘皮大衣,不是只由一只孤狸的纯白皮毛做成的。
材料二:疟疾曾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战胜疟疾的艰苦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不止一人做出卓越贡献。法国军医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因发现寄生虫是导致疟疾的生物而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英国医师罗纳德·罗斯因发现疟疾是经由蚊子传染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用于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