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课文内容填空。
(1)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日潭;南边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月潭。
(2)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柳____________,春风_______________ 。
(4)花要叶扶,_______________。
(5)赠人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
(6)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儿童急走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王小松在课外阅读中遇到“急遽”中的“遽”字不认识,可以用__________查字法,先查__________,再查__________。如果妈妈直接告诉他这个字念“jù”,他就可以用__________查字法查字典。“遽”的意思有:①急,仓促;②文言副词,遂,就。“急遽”中的“遽”应选解释__________。
3、填写下列成语,完成练习。
书声( )( ) 楚楚( )( ) 大名( )( )
( )( ) 仆仆
1.挑选其中的一个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至少写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训练。(填写词语)
花好________圆 明日________花 ________高水低
车________马龙 ________后春笋 ________上加霜
5、日积月累。
1.穷则变,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日日新,____________。
3.青,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不必法古;苟周于事,______________。
6、古诗欣赏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绘的是( )时候的景色。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字描绘出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 )( )( )( )( )( )。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颜色是( ),声音是( ),动景是( ),静景是( )。
【4】根据诗句的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点应该是(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既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更强调石灰“前身”所经历的痛苦之巨大。
B. “若等闲”三字写出石灰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的态度,经过锤炼是心甘情愿的。
C. “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D. 末句是作者在直接抒情,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8、趣味语文。
唐朝大诗人杜牧写过一首题为《清明》的绝句,原诗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得不简练,你能试着把它改写得简练一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句子填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请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语段中的意思。
(1)沉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缥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沉郁”“缥缈”两个词语,既点出了_________________,又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0、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闹——(____) 间断——(____)
【2】用“ ”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用“∥”将这段话分两层。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 )
A.先总体写,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D.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3】文中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描写了除夕之夜的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是从______角度描写的;“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等是从_______角度描写的;“鞭炮声日夜不绝”是从_______角度描写的。
【4】本段主要描写了除夕的哪些活动?你还知道什么节日?有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认真阅读课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1】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我”把月光下的夹竹桃幻想成了三种事物,分别是_______ 、________ 和 ___。
【3】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夹竹桃的妙处”,是指课文上一自然段讲的夹竹桃________ 的特点,作用是承接上文广还不止于此”的作用是_________ 。这一段的总起句是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④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
⑤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⑥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
【2】本文语言生动,意义丰富深刻。请根据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事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第⑤自然段作者结合现实生活,运用________的写法,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13、 父亲的理想
丁立梅
母亲夜里做了一个梦,一个很不好的梦,是事关我的。
半夜里被吓醒,坐床上再也睡不着。第二天天一亮,就找了父亲来看我。
父亲辗转坐车过来,我已上班去了,家里自然没人。父亲就围着我的房子前后左右地转,又伸手摸我锁好的大门,没发现异样,心里竟很是宽慰。
我回家时,已是午饭时分。远远就望见父亲坐在院门前的台阶上,顶一头灰白的发,朝着我回来的方向——傻望。脚跟边,立一鼓鼓的蛇皮袋。不用打开,我就知道那里面装的是什么,那是母亲在地里面种的东西,青菜啊大蒜啊萝卜啊。一年四季里,这些东西,总是源源不断地运到我的家里来,是父母源源不断的爱。
父亲见到我,把我上下打量了两遍后,长长地舒口气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又絮叨着告诉我,母亲夜里做怎样的梦了,又是怎样被吓醒。你妈一夜未睡,就担心你出事,父亲说。我扭头看父亲,发现他眼里红丝缠绕,想来父亲一定也一夜未眠。
我埋怨父亲,你们在家净瞎想。父亲搓着手“呵呵”笑,重复说的只是一句话:没事就好。他解开蛇皮袋口的扎绳,双手提起倾倒,各种蔬菜立即欢快地跳出来。青菜绿得饱满,萝卜大而白胖。我抓了一个萝卜,在水龙头下洗了洗,张嘴就咬。父亲说,我和你妈就知道你喜欢吃。父亲看我的眼神满足而幸福。
饭后,我赶写一篇稿子,父亲坐在边上翻我桌上的报看。戴了老花镜,一张一张,翻得极慢,一个字一个字地,像寻宝似的。我就笑他,爸,你找什么呢?父亲并不抬头,笑着低声嘟囔,找你写的。
眼中一热,忙捧了我发的样报给父亲看,一大沓又一大沓。父亲惊喜万分地问,这都是你写的?我说是。父亲的眼睛就乐得眯成一条缝,连连说,好,好,我家出人才了。然后盯着印在报刊上的我的名字,目不转睛地看。看得眼神迷迷离离了,抬首望我,笑道,还记得你拖着鼻涕的样子呢。
旧时光一下子回转来,那个时候,我还是绕着父亲膝盖撒欢的小丫头,而父亲,风华正茂,吹拉弹唱,无所不会,是村子里公认的“秀才”。那样的父亲,是怀了很大的抱负的,他想过学表演,想过做教师,想过从医,但因了诸多原因,包括家的拖累,所有的抱负,终是落空。
随口问一句,爸,你现在还有理想吗?
父亲说,当然有啊。
我充满好奇地问是什么?我以为父亲会说要砌新房子什么的,老屋已很破旧了,父亲一直想盖一幢新房子。
但父亲只是笑笑说,我的理想就是,能和你妈平平安安度过晚年,自己能养活自己,不要儿女们操一点点心。
父亲说这些话时语气平淡,一双操劳一生的手,安静地搁在刊有我文章的一叠报上,青筋突兀,如老根盘结。
点评:
理想之于年轻人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然而相对于年迈、衰老、顶了一头灰白发的父亲来说似乎太过于遥远,所以文章题目十分耐人寻味。真正读到父亲所谓的理想——“能和你妈平平安安度过晚年,自己能养活自己,不要儿女们操一点点心”,才顿觉父亲爱子女胜过于爱自己,心里的暖逐渐氤氲了全身,不得不感叹这才是人世间最纯真最亲切的爱。老舍先生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亲切的人,亲切的事,亲切的语言,就像父亲的手,青筋突露,清晰可见。
【1】联系全文,体会下面句子是否只为写蔬菜?试说说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各种蔬菜立即欢快地跳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九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具体语境,请你揣摩“能和你妈平平安安度过晚年,自己能养活自己,不要儿女们操一点点心”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味现实生活,写一个你父亲关爱你的生活细节。(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老师的用意
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问他,你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天清早 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 并告诉他说 老师就在岛上 你自己去找吧 十天以后 我再来接你
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师。他累得气喘吁吁,心情烦躁地坐在海滩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发出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地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对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以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当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时,老师连连夸奖说:“好,好,好极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大海 ( )的山峰
( )的琴师 ( )的松涛声
【2】给第2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填空。
(1)俞伯牙苦学了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这里的“老师”指__________________。
(3)俞伯牙面对大海弹起琴来,他琴声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仿写句子。
(1)父爱是北斗,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也能让我辨明方向。
父爱是_______,即使_______,也能_______
(2)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攀岩前行;
选择了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茉莉花的花蕾托着淡紫色的花苞。(缩句:保留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不能完成这一项任务。(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小红军对陈明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雷锋对大嫂说:“我送你一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她喜欢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们都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①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看,所有人都喜欢看这部动画片,不是吗?
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形势,这是事实。(把一般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机里传出雄壮有力的战士们的歌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40分)
每个人都有五彩缤纷的童年,而每个人的童年也都有难以忘怀的趣事,请你仔细回忆自己的童年,并把最有趣、最难忘的事情写下来。
要求:
1、中心明确、切合主题
2、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3、字迹工整、卷面干净
4、字数不低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