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列句子整理成通顺的一段话,正确的顺序是( )
①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刊物,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大意摘录下来。
②接着,就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改正过来。
③他还模拟原文的风格,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④这样,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而且学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③②④
C.③⑤①②④
D.⑤①②③④
2、在分组讨论表演课本剧时,不正确的是( )
A.选课文
B.分角色
C.怎么演
D.选场地
3、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渔船 慈详 繁植 流漓失所
B.糟羔 播肿 疲惫 路不拾遗
C.警觉 酬谢 辞退 举世闻名
D.陪嫁 酷署 出板 呕心沥血
4、根据语境,拼一拼,写一写。
(1)弟弟的yì méi________玩具huŏ jiàn________能从空中往下fŭ chōng________。
(2)这个shŏu diàn tŏng__________能在夜里发出刺眼的guāng shù________。
(3)这个wèi zhì________放了几个yóu yŏng quān___________,以备不时之需。
5、拼写词语。
习近平爷爷yóu zhōng______地希望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知识,duàn liàn______强健体魄,juàn liàn______故土,拒绝任何qīn fàn______行为,做shén shèng______国土的守护者。
6、【阅读积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一景一物皆成趣。在郭沫若的笔下,“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_______________。那是___________,而且具有生命了。”清少纳言笔下的夏天,“即使是____________,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_______________,这情景着实迷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下了这样的景色“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这些都是对景物的_________描写。
(2)一言一语总关情。爱家国:“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关切;“壮哉,我中国少年,_________!”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勇挑建设国家的重任。爱学习:“____________,好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学习该有的态度。
7、默写。
1.《山居秋暝》朝代:______作者: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谈读书(二)朝代:______作者: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诗词。
(1)撩乱边愁听不尽,__________。
(2)__________,寒山一带伤心碧。
(3)旧时王谢堂前燕,_________。
(4)____________,闻郎江上踏歌声。
(5)古诗,博大精深,意味无穷。“________,_______”那是范成大笔下的孩子在学着大人种瓜的可爱烂漫;“________,________”那是李白在表达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_______,_________”那是王昌龄在用诗句展现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9、 (一)一束美丽的花
自从八岁时的一场车祸使她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后,自卑就如山一样压得她抬不起头来。她一年年地长大,也一年年地沉默。
就这样一路读到了五年级,她的班级来了位朱老师。一天,放学后她正整理书包准备回家,朱老师走了进来。
“小樱子!”老师亲切地叫着她的小名,“你能帮老师一个忙吗?”
“什么忙啊?”她紧张地问道,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惊恐。
“老师想请你帮忙给花浇浇水,老师太忙了,没有时间,小樱子来帮帮老师好吗?”
“好的!好的!”她激动得脸都红了。
朱老师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山茶、丁香、凤仙花、鸡冠花……她特别偏爱的,
却是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它有着清秀挺拔的枝干,长着狭长碧绿的叶子。她一 直渴望知道,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终于有一天,当她再一次给它浇水时,惊喜地发现,花开了。那是一朵纯白的喇叭形的花,优雅地立在枝头,如天鹅般顾盼生姿。
“好看吧?这是百合。”不知何时,老师已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揽住了她的肩膀。她无言地点了点头“它的花盆好看吗? ”老师接着问。
她下意识地注视着花盆,她从没注意过花盆,那竟是一只废弃的破脸盆,锈得连边都没有了。
“ 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老师温柔地对她娓娓道来。
那一 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从那以后,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成绩突飞猛进,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
大学毕业后,她参加了一家著名企业的招聘,有幸进到最后的面试。面试时,主考官突然问道:“作为翻译,仪表是十分重要的,请问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残疾?”
她坦然一笑,从容谈起为教师浇花的经历,最后,她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得老师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而我自己想说的是,决定一个人的,是她的心,而不是她的相貌。”话音刚落,掌声便响了起来……
【1】下面对“坦然一笑”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开双手,向他人打招呼。
B.内心平静,没有顾虑地灿烂微笑
C.无奈地,无所谓地笑一笑
D.说出知道的一切,很平静地微笑。
【2】“她激动得脸都红了”原因是( )
A.她爱花。
B.她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关注。
C.老师表扬了她。
D.老师要送给她一盆花。
【3】老师叫小樱子浇花,原因是( )
A.让她的腿得到更多的锻炼。
B.老师太忙了
C.启发和引导她走出自卑的阴影。
D.老师种的花太多了,一个人浇不完
【4】“她特别偏爱的,却是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她为什么不偏爱山茶、丁香等美丽的花朵,却偏爱这株不知道会不会开花的不认识的植物?( )
A.因为她没有见过这种植物,感觉新奇。
B.因为这株植物长着清秀挺拔的枝干,狭长的叶子,惹人喜爱。
C.因为这株植物不起眼,就如残疾而平凡的她,她渴望这株植物能开出美丽的花,这也是她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渴望。
D.因为这株植物还没有开花,她不知道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她很期待。
【5】老师问“它的花盆好看吗?”目的是为了( )
A.说明花盆的造型很奇特,让小樱子欣赏欣赏。
B.说明花盆摆放的位置不太好,想让小樱子给花盆换一个新的位置。
C.说明花盆不美,但是盆里的百合非常美丽,映衬出花盆也一样美丽。
D.引起小樱子对花盆的注意,引导小樱子认识到花开的好坏,与花盆无关。
【6】语段中划线的“一束强烈的阳光”是指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谈谈对画“﹏﹏”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生命之伞——臭氧层》,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之伞——臭氧层
①在地球上空20至30千米的大气同温层中,聚集着占自然界总量90%的臭氧,这就构成了大气臭氧层。虽然其中臭氧的质量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100000,但它却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正是臭氧层这一“生命之伞”,庇护着人类及地球的所有生灵!
②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英国的“云雨7号”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欧洲的上空,臭氧层也在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
③致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很多,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CFC类物质进入大气层,则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CFC类物质主要是各类气溶胶、制冷剂、除臭剂所释放的氟氯烃,如广泛使用于冰箱、空调器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低空中很稳定,经过漫长的时日,顽强地飘到同温层,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由化学反应能力很强的自由氯原子。而一个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连锁反应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④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由臭氧层被破坏所带来的地球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不仅如此,臭氧层被破坏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为此,科学家们呼吁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层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
【1】文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臭氧层作用
B.保护臭氧层
C.臭氧层被破坏
D.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 )
A.氟氯烃
B.氯利昂
C.氯氯甲烷
D.CFC类物质
【3】第2自然段中,臭氧层“空洞”是指( )
A.臭氧层缺失
B.臭氧稀薄区域
C.臭氧层空隙
D.臭氧层形状如“洞”
【4】自由氯原子的特点是( )
A.顽强
B.稳定
C.光化反应
D.破坏臭氧分子
【5】短文第1自然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称臭氧层为“生命之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①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希望你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科学的健康堡垒”。
【1】“健康是生命之本”中“本”的正确解释是( )
A. 草木的茎或根 B. 量词
C. 事物的根本、根源 D. 主要的;中心的
【2】“每天四问”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用“横线②”画出相关语句。
【3】陶校长的这段演讲中,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向我们说明了________的重要性,最后希望我们树立________。
【4】选文中两个“离不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①”的句子是________句,你能仿写一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两篇文章,然后答题。
麻雀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几乎到处都有麻雀的踪影。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甚至被骂为“老家贼”,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麻雀素有“家雀”之誉。它适应能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于与人类为伴。麻雀的巢如同半个皮球那么大,通常住在屋顶、瓦头檐槽之间的缝里,也有的住在灌木或草丛旁。栖息在乡村和公园里的麻雀很少。很少飞离老家三里之外。
人们常用“自投罗网”来形容麻雀的愚蠢。一位研究麻雀的科学家认为,麻雀在鸟类中是比较聪明的。(1)在一次试验中,只有3%的麻雀一次被捉。有的麻雀甚至在一旁等待那些敏捷的小山雀在罗网里把饵叼出来,然后“半路打劫”。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波尔特通过对麻雀的迷津测验,发现他的记忆能力可以和猴子相比。
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蹋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这里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麻雀的功过:(2)18世纪,普鲁士国王曾因麻雀啄食他所喜欢吃的桃子,悬赏在全国消灭麻雀。由于麻雀被捕灭得所剩无儿,结果毛虫泛滥成灾。19世纪时,美国波士顿的毛虫给庄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们为消灭毛虫,欧洲引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使庄稼得以摆脱虫患。为此,人们在当地建起了一座“麻雀纪念碑”。我国现在的问题是某些地方甚至听不到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解释下面词语。
◆自投罗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路打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麻雀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1自然段第一句中的“几乎”,第二句中的“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文中画线的两个部分,作者分别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及这种方法的好处。
(1)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舍生忘死的这一挡
提起杜富国,战友们都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艾岩更是眼含热泪:“如果不是杜富国,我现在就不会站在这里了。”
2018年10月的一天,杜富国和艾岩进行扫雷作业时,发现了一个露出地面的弹体。他们初步判断,这有可能是一颗危险性极高的加重手榴弹,而且下面.埋着雷窝。
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随后接到了侦察指令。艾岩深知任务的危险性,要求一起侦察。杜富国又何尝不知道危险呢?正因为危险,他才不能让战友冒险。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艾岩只好听从命令,后退了几步。
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地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一声巨响,弹体发生了爆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杜富国下意识地挡在了艾岩身前。杜富国被炸成了血人,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因为他的这一挡,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危险来临时,很多人的本能是自救。然而,杜富国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了战友前面。这一挡,是战友之情,是兄弟之义,更是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军人本色!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钧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文章叙述的内容,给下面的短语排序。
①受到重伤 ②弹体爆炸 ③发现雷窝 ④冒险排雷 ⑤舍身遮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杜富国的心理活动,说说他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觉得杜富国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知道的具有这类品质的人还有谁?(列举一个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名人传》节选
①他矮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才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
②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他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
③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目光才张大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他的真正的思想。
④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的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
⑤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发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为时很短。
⑥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治疗的哀伤”。
⑦贝多芬在画上显得很年轻,似乎不到他的年纪,削瘦的,笔直的,高领使他的头颈僵直,一副睥睨一切的样子。
⑧狮子般的脸上 牙床紧咬 刻画着愤怒与苦恼的皱痕 但表现得最明显的性格是他的意志 早年拿破仑似的意志 可惜我在战争里不倞在音乐中那么内行 否则我将战败他
【1】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2】这篇文章是从身材、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而描写名人(_____________)的,着重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描写。
【3】请猜猜“睥睨”的意思:_____________;我是运用(__________)方法猜的。
【4】文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写出段落的序号,并写上批注。(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白雪塑像
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
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提提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了。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提提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提提上初中三年级了。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只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提提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
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提提阻拦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提提心里明镜似的。提提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提提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提提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提提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谧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雕像……
【1】文中“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这里的规律和习惯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妈妈不断地买东西,小屋的东西越来越多,小屋越来越重。
B.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的空间显得狭小、拥挤,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地方,大人没有不干扰学习的单独休息的地方。
C.屋子太小了。
【3】文中加点部分(1)儿子的“苦恼”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的“苦恼”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提心里明镜似的”指提提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提提“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和呜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①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shǔ shù)目不可计数(shǔ shù)。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②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xī xì)。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chàn zhàn)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从选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靠近——(_____) 面貌——(_____)
震动——(_____) 数不胜数——(_____)
【3】抓住榕树的特点来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读第①段,我感觉到这是一棵_________的榕树。读第②段,我感受到这是一棵__________的榕树。这两段是______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
【4】读选文第②段,说说你从画线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
17、最后一份晚报
从一个饭局上下来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了。头晕脑(涨 胀)得厉害,又没有出租车,我只好顺着公园边上的环行路,高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走。走到一棵树下,一个影子突然从树根下站起来,吓了我一跳。
我借着路边的灯光,睁着朦胧的眼睛看了看-----是个男孩,十来岁的样子。我清了清嗓子,(镇定 稳定)一下情绪 正准备走 那孩子在我身后喊 叔叔 叔叔 等一等 我停下脚步回过头来 叔叔 你能不能帮我在那个报亭买份报纸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前方50米的地方(居然 果然)有个报亭,我有些惊讶。“你就说你要买《西江晚报》。”孩子边说边将一枚硬币放在我的掌心。我更奇怪了,心里在琢磨着:他怎么自己不去呢?但我没说出口。天这么黑,我一个大人,对孩子的这一点小要求不能不满足吧。拿着钱,我就过去了,将1元钱递给那个妇女,取了报纸,转(zhuǎn zhuàn)身往回走。
那孩子还站在树底下。“你怎么站在树底下呢?”我问。“怕被我妈妈看到了。”“你妈妈?你妈妈在哪儿?”“就是那个卖报纸的。”我的酒醒了大半。“你怎么从你妈妈那儿买报纸呢?”我怔怔地看着小男孩问道。
小男孩羞涩地低头摩挲着手上的报纸,说:“我晚上给她送饭时,看见她还剩下一份报纸,说不卖掉,明天就没人买了。我在这儿等了她一个小时,她肯定还没卖掉,我想让妈妈……”
我又一次怔怔地看着小男孩,半晌说不出话来。这时,她妈妈已真的在打烊了。小男孩把报纸往我手里一塞(sāi sài):“叔叔,给你看吧。我回家了。”说完,他迅速地从树(荫 影)底下跑开了。
街道上,几盏昏暗的路灯闪着微弱的光……
【1】画去文中不恰当的语音或词语。
【2】给短文第(2)自然段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羞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完成填空。
(1)这个感人故事发生在_______(时间),________(地点),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作者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刻画了人物形象。
(2)读了短文,小男孩给你留下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读短文第(3)(5)自然段的划线句子,注意加点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读全文。回答问题。
(1)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自己去买报纸,而让“我”帮他去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的第(4)(5)自然段中有两个省略号,你认为分别省略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文中的小男孩和他的妈妈或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好读书
①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②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______;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______;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______;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______。
③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要看了,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和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④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⑤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⑥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1】选择合适的一组词语,填入第二语段的横线上。( )
A.历史书 科学书 文学书 哲学书
B.历史书 科学书 哲学书 文学书
C.科学书 历史书 哲学书 文学书
D.科学书 哲学书 文学书 历史书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自身的阅读收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用“ ”画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的句子。
2.用“ ”画出本段中的比喻句,句中把 比作 。
3.“疾”的意思有:A.病,身体不舒适。 B.疼痛。 C.恨。 D.快,迅速,猛烈。“群马疾驰”中“疾”的意思是( )(填序号)。
4.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0、先给句子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再按要求作答。
意思:A.语言文字等的意义。 B.情趣;趣味。
C.某种趋势或苗头。 D.指礼品所代表的心意。
(1)《田螺姑娘》这本书可真有意思。( )
(2)今天天气不太好,有点要下雨的意思。( )
请你试着用“意思”的其他两个意思分别写一句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3%)
(1)( )没有了吃田鼠的蛇,田鼠繁殖的特别快,庄稼叫田鼠糟蹋得特别严重,( )就歉收了。
(2)一个好猎手,( )要有好枪法,( )必须机智勇敢。
(3)运动员知道,( )平时刻苦训练,( )能为国争光。
22、按要求写句子
①鲸是哺乳动物。(改成反问句)
②鲸的身子大。 (改成感叹句)
23、习作。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和爸爸妈妈可能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是也有可能由于爸爸妈妈的工作繁忙,你们之间交流的机会并不多。现在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对他们说说心里话。注意格式要正确,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