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的几组词,带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哪一项?( )
A.嫌(xián)弃 蓑(shuō)衣 咂(zhā)嘴 眼眸(mòu)
B.眼睑(liǎn) 榨(zhà)油 长喙(huì) 半亩(mǒu)
C.匣(xiá)子 清澄(chéng) 垂蔓(wàn) 趴(bā)着
D.嗜(shì)好 画框(kuàng) 沉浸(jìn) 允诺(nuò)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表达了“我”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B.《草船借箭》开头写雾大,为下文曹操命令弓弩手朝江中射箭埋下了伏笔。
C.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都是搜集资料的好方法。
D.《红楼春趣》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3、关于怎样提高阅读的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带着问题读也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
B.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
C.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
D.读书时只要关注有趣的故事情节,其余部分可以快速跳过。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宋代理学家朱熹告诫我们读书要做到“三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同桌很不喜欢读书,你想劝他珍惜时间,趁年少抓紧时间读书,以免将来后悔。你会用岳飞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劝告他。
(2)古诗中有静有动,有“音”有“画”有“色”,你看,“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你听,“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____。”
5、把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同心_____力 难以_____信 望眼_____穿 不计______数
众星_____月 金碧辉_____ 完_____归赵 负______请罪
上面“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的词语是_______,下面与它意思相近的短语是_____ 。①鼻子都气歪了 ② 盼星星盼月亮 ③前怕狼后怕虎
6、比一比,组词语。
浆( ) 缚( ) 蘸( ) 馅( ) 怔( )
桨( ) 傅( ) 瞧( ) 陷( ) 证( )
7、用成语替换画线部分,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1)如果像你这样前怕狼后怕虎,我们必将一事无成。_______
(2)他本想为自己开脱,但管理员却打开天窗说亮话,说他其实就是想偷书。_______
(3)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面对别人的付出,我们一定要想着回报。_______
(4)人生苦短,我们得珍惜时间,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_______
8、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负荆__________ ②一_____一_____ ③__________盛世
④不拘__________ ⑤呕_____沥_____ ⑥__________足食
1.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_,这样的成语我还会写____________等。
2.请你仿照②再写两个词语:一_____一_____、一_____一_____。
3.我们生活在一个___________的环境中,过着___________的生活。(填序号)
9、课外阅读我能行。
梁山伯与祝英台
古时候,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祝员外有个女儿叫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达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做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泡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崩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1】祝英台为什么去杭州访师求学?她是怎么说服其父同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感情如何一步步加深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用“ ”画出来。
【4】文中的祝英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哭,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东家跑,西家串,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了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校吧!”
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了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1】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子表现母亲_______品质;她将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_______。
【4】第八自然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__________
【5】文章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思念、感恩、离别”这三个词语分别形容三次不同的流泪:第一次流的是__________的泪;第二次流的是__________的泪;第三次流的是__________的泪。
【6】第十二自然段,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联系全文,当时母亲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可怜天下父母心”,读了这篇短文,相信你定有不少感触。你有什么话对文中母亲说,请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四个字创造的奇迹
公共汽车在风景区林肯公园里行驶了几公里,可是谁都没有朝窗外看。我们这些乘客穿着厚墩墩的衣服在车上挤在一起,全都给单调的引擎声和车厢里闷热的空气弄得昏昏欲睡。
谁都没做声。这是在芝加哥搭车上班的不成文规矩之一。虽然我们每天碰到的都是这些人,但大家都宁愿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此举所象征的意义非常明显:一班彼此紧贴着坐的人,在利用几页薄薄的报纸来保持距离。
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注意!注意!”
报纸嘎嘎作响,人人伸长了脖颈。
“我是你们的司机。”
车厢内鸦雀无声,人人都瞧着那司机的后脑勺。他的声音很威严:“你们全都把报纸放下。”
报纸慢慢地放了下来。司机在等着。我们把报纸折好,放在大腿上。
“现在,转过头去面对着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转啊。”
使人惊奇的是,我们全都这样做了。
我面对着一个年龄较大的妇人。
我们四目相投,目不转睛地等候司机的下一个命令。
“现在,跟着我说……”那是一道用军队教官的语气喊出的命令。
“早安,朋友!”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微微一笑,完全不由自主。我们松了一口气,知道不是被绑架或抢劫。而且,我们还隐约地意识到,一向以来我们怕难为情,连普通礼貌也不讲,现在这腼腆之情一扫而空。我们把要说的话说了,彼此间的界限消除了。“早安,朋友。”说起来一点也不困难。有些人随着又说了一遍,也有些人握手为礼。许多人都大笑起来。
司机没有再说什么,他已无需多说。
我听到了欢笑声,一种以前我在151号公共汽车上从未听到过的温情洋溢的声音。
公共汽车到了我要下车的那一站,我跟同座的妇人说声“再见”,然后一跃下车。我心情愉快地开始了这一天,比往常的日子有了一个更好的开始。
我回过头来看那位司机正在看后视镜,准备趁空把车从车站开出。他似乎并不知道,他刚刚创造了一个星期一早晨的奇迹。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腼腆: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军队教官的语气喊出的命令”与上文哪句话照应?用波浪线画出。
【3】请找出文中画横线的“界限”一词,前文中用________这一实物来具体指这个“界限”。
【4】文章题为《四个字创造的奇迹》,这“四个字”应该是________。
【5】说说你对文章结尾处“一个星期一早晨的奇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谁的眼睛最好
①说到眼睛的犀利,人们总想到雄鹰;谈及目光的短浅,也总忘不了老鼠。其实,这只是人类的片面看法。如果真的能够让动物们对“谁的眼睛最好”发表意见的话,我们就会听到一个异口同声的回答:“自己的眼睛最好!”
②鹰眼视野宽阔,视力敏锐,翱翔于两三千米的高空也能发现地面上的小动物。人要是处于那样的高度,能看到的范围就要窄得多,但人生活在陆地上,并不需要老鹰那样的眼睛。
③虎、豹等食肉动物的眼睛长在头部前侧,两眼的视野部分重叠,具有较好的立体视觉,不仅能看清楚物体,还能很好地分辨周围物体的前后位置和距离,这样的眼晴利于追捕猎物。牛、羊、兔等食草动物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两眼的视野互不搭边,总的视野比较宽阔,加之对动的东西特别敏感,这样的眼睛利于及时发现前来偷袭的天敌。但由于两眼之间距离较远,所以需要通过不断转头来看清楚周围的物体。
④水生动物的眼睛只适于在水里看东西;生活在空中和陆地上的动物,眼睛在水中是不好用的;青蛙、海龟、海豹等水陆两栖的动物,眼睛则能水陆两用。
⑤白天活动的昼行动物的眼睛,适于白天看东西;值夜班的猫头鹰却有一双极好的夜视眼;像猫那样昼夜都活跃的动物,瞳孔的大小能调节自如,眼睛昼夜都好用。
⑥长颈鹿的眼睛适于从高处看东西。老鼠的眼睛适于在黑暗中贴近地面看东西。变色龙的两只眼睛可以相互独立地向任意方向转动,这是适应一只眼睛盯着前方的猎物,另一只眼睛防备“黄雀在后”的需要。空中善飞的小昆虫的视野需要特别宽阔,它们的眼睛是半球形的复眼。复眼中成千上万只“小眼”的视野镶嵌排列,就构成了宽阔的总视野,前后、左右、上下都能看得见。
⑦小动物的眼睛的尺寸相对于身体来说特别大,大动物的眼睛相对就很小。海豚、蝙蝠蒙上眼睛依靠听觉也能“看”得见周围的一切,蚯蚓没有眼睛只靠感光细胞照样生生不息。
⑧每种动物的眼睛对于它本身都是最好的,都能很好地适应生存,这难道不是自然界生命现象的奥妙之处吗!
【1】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你用这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
【2】“守株待兔”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兔子撞树的故事是否真实可信呢?请你根据第3段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每种动物的眼睛对于它本身都是最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眨眼,他们又成了原来的样子。他们回到家里,倒头就睡。第二天,“没头脑”一觉醒来,把自己浑身上下看了个够,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他上学前到我家,把整件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我说这一定是他做的梦。他说( )是不是梦,从小养成好习惯( )对的!他还说,放学后,一定给我讲讲“不高兴”的变化。最后□他把帽子□手套□围巾□书包都检查了一遍□看一样儿也不少□才哼着歌上学去了□
【1】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请给最后一句话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请用“横线①”画出点明课文中心的句子。这个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句话说明“没头脑”改正了自己的缺点?请你用“横线②”画出来。
【5】你认为最后“不高兴”会有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天地。
海力布点点头,跟着小白蛇到了龙宫。老龙王对海力布十分(感激 感恩),要(重谢 酬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选择 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不要,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东西作(留念 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1】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吐——(_______) 低头——(_______)
【3】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孔明南征,双方首战,诸葛亮擒住南蛮首领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放了他。
孟获回去后,决定夜里去劫营,却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孟获又被擒住,但孟获不服。诸葛亮又把他放了。
孟获令他弟去向孔明献宝,里应外合杀了孔明。孟获来后,孔明在酒内下药,让孟获等蛮人烂醉如泥。当夜,孟获带三万兵来,中计,大败,被马岱截获。孟获仍不服,诸葛亮又放了他。
孟获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诸葛亮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到蛮兵威势已减时,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孟获被擒。孟获仍不服,孔明放他回去。
孟获向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诸葛亮不杀之恩,捉了孟获,送给诸葛亮。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又放了他。
孟获的妻弟将孟获押来诈降,被诸葛亮识破,全部被擒。孟获不服,诸葛亮放了他。
孟获又请来乌戈国的藤甲军,与孔明决战。孔明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里应外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获被捉了放,放了又捉,前前后后共计________________次,最后终于心服诸葛亮,誓不再反。这就是有名的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选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三国”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故事,可以成语(或一句俗语、歇后语、诗句)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诸葛亮,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针对文段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问题,并试着做出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将军看了看他们桌上的罐头,喉咙哽(gēng gěng)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战士们怕烫似(sì shì)的马上躲远。将军没有追过去,也知道自己没法追。他站在原地,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终于,他眼前一亮,看到了饭桌面上的一桶汤。他走过去,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而后拿起汤勺,在桶里搅(jiǎo rǎo)了几下,随后他舀(yǎo yāo)起一勺汤。
【1】用“√”选出括号内正确的拼音。
【2】用“ ”画出将军想到的方法,这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仿写一句话用上三个连续表示动作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战士们怕烫似的马上躲远”?
________________。
17、改为肯定句。
我不得不承认,你是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忆读书<节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中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饥”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
(2)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
【2】读文中画“——”的句子,完成下面各题。
(1)“含泪上床”表现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我”从“一知半解”到“越看越明白”的原因是( )
A.越读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强。
B.“我”喜欢《三国演义》,越看越爱看。
C.“我”一边看,一边听舅父讲,理解得更加快速。
【3】作者为什么喜欢读(水浒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赞成作者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时“一知半解”的读书方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五、读短文,回答问题。
台湾神游
中秋节的夜晚,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我注视着它,好像看见美丽的嫦娥仙子正坐在桂花树下,遥望着美好的人间,思念着久别的亲人。晚饭后,我们全家围坐在电视机旁,今晚的节目有些特殊,不管是新闻,还是歌舞、电视剧,大都表现了台湾人民思念故土、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和祖国人民想念台湾骨肉亲人的主题。
看完电视,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望着那轮( )jiǎo jié的圆月,我好像乘着飞机,飞到了美丽的台湾省。在飞机上我俯视全岛,它真像一座美丽的海上公园。接着,飞机降落在台湾岛东部,这里大部分是山地。远远望去,有险峻的奇峰、悬崖,飞奔的急流、瀑布,平静的湖泊,茂密的森林,景色优美。
台湾岛上还有世界闻名的游览区——日月潭。于是我( )mù míng前去,饱览那( )hú guāng shān sè。我坐在汽车里,看到重峦叠嶂,潭水碧蓝,波光如镜,朵朵白云在翠峰山间飘浮。当夕阳把最后的余辉射向湖面时,日月潭烟霞四起,轻纱般的薄雾在湖面上飘来荡去,我( )táo zuì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我又来到了台湾西部平原 我了解到这里盛产甘蔗 水稻 还有香蕉 菠萝 桔子等 随后 我又赶往北部海边 参观了著名的海港——基隆 这里拥有多种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 看到这一切 我心里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台湾真是名不虚传的宝岛
“喵——”小花猫一声叫唤,把我从美丽的幻境中唤醒过来,但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了让宝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我要贡献一份力量!
夜更深了,中秋节之夜的月亮更圆更亮了。我想:此时台湾的少年朋友也在月光之下神游祖国的大陆吧。我相信,总有一天,海峡两岸的人民会团聚在一起,祖国一定会统一的。我怀着这美好的愿望进入甜蜜的梦乡。
1.根据拼音填空。
2.请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
3.积累词语。
( )的悬崖 ( )的瀑布 ( )的湖泊 ( )的森林
4.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慕名:
名不虚传:
5.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会白白送了自家性命。(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
(2)破坏周围环境,谁见了都会心痛。(改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
(3)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照样子写一写“吵”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魔术
1.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缩句)
2.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改为反问句,意思不变)
3.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改成间接引语)
23、习作展示。(30分)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事情让你终生难忘?请选择一件给你印象最深的写下来。注意,要把令你难忘的原因写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