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广东揭阳初一(下)期末试卷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   生产,是“国之大计”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外贸

  • 2、“订立盟约之后,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这反映了澶渊之盟的

    A.订立原因 B.盟约内容 C.双方目的 D.积极影响

  • 3、“其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材料描述的是

    A.圆明园

    B.紫禁城

    C.长安城

    D.颐和园

  • 4、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因地制宜,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在东南的台湾和西南的西藏分别设立了(  )

    A.西域都护               宣政院

    B.宣政院               西域都护

    C.澎湖巡检司           西域都护

    D.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 5、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进行《一座城门见证唐朝历史》的主题探究活动,下列是他们收集的材料。材料反映出唐朝

     

     

     

    文成公主穿过开远门一路向西与吐蕃和亲唐太宗为大秦国僧人在开远门内建景教寺商人从开远门西行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胡商”通过开远门将货物运往西市售卖

     

    A.中外交往交通发达

    B.人才汇集经济繁荣

    C.兼容并包繁荣开放

    D.民族交流国家统一

  • 6、习近平强调,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元朝时,民族融合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胡汉“和同为一家”

    B.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D.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 7、如下图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 8、对以下有关《天工开物》内容介绍,解读正确的是(  )

    从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到制盐、糖、油的方法,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制衣、染色技术,从五金采冶、车船制造到珠玉、宝石工艺等,都做了详细记载,并配有插图。

    ①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②有助于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

    ③可用于指导手工业生产

    ④该书图文并茂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9、《宋史·食货志(下)》记载:“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这一经济现象最早出现在(  )

    A.南朝时的宋 B.唐朝 C.南宋 D.北宋

  • 10、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又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他是(     

    A.辛弃疾

    B.关汉卿

    C.李清照

    D.苏轼

  • 11、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指

    A. 漳州   B. 广州   C. 宁波   D. 泉州

  • 12、唐朝后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①唐末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②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兼并战争不断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④连年的灾荒使得人民无以为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3、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 ④②③①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①③

    D. ②④①③

  • 1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是李清照。在文学形式上,它属于

    A. 汉赋

    B. 唐诗

    C. 宋词

    D. 元曲

  • 15、某校七年级的孙丽同学想制作一期“开元年间名臣榜”的手抄报,下列人物能够入选的是(  )

    ①姚崇 ②房玄龄

    ③宋璟 ④魏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16、1763年2月12日,大雪纷飞的除夕夜,在邻家阵阵的喜庆爆竹声中,清朝一位文学巨匠凄然辞世。当时的一位诗人曾赋诗哭之:“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请判断,这位辞世的文学家是

    A.罗贯中

    B.曹植

    C.曹操

    D.曹雪芹

  • 1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作者生活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 18、毛泽东曾说:“唐明皇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后半辈不会做”是因为他统治后期出现(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 19、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最大的一起冤假错案是( )

    A.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刘青山占用国家巨额财产

    C. 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 D. 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 20、“……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A.“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B.依法治国的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明朝多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 22、建立:581年,____夺取____政权,建立隋朝,以_____为都城,他就是隋文帝。

  • 23、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________日益腐败。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________

  • 24、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至余杭,他们分别是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

  • 25、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__________,监督西藏的地方政务。

  • 26、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______(古代地区名)赞普;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吸收外来文化充实中华文明的典型事件是_______

  • 27、下图主要概述了隋唐至明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请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 28、明清时期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________。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是________

  • 29、西汉司马迁主编的《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明朝宋应星编著的《_____》被誉为17世纪的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 30、唐太宗时敢于直面进谏的大臣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

    隋炀帝   统一蒙古

    铁木真   陈桥兵变

    宋太祖   始设进士

    元世祖   开元之治

    宋高宗   建元灭宋

    唐玄宗   宋金和议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列举盛唐气象的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时期,农民积极兴修水利,改进工具,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请写出图1、图2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及用途。

    材料二  唐朝鼎盛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氱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鼎盛时期”的皇帝统治前期被称为什么?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是谁?其诗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岭。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