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无问西东》是一部青春传奇式电影,四个年轻人诸多渴念的幻灭,最好的年纪里最残酷的考验经历,非凡时空中成长历程都得到了充分表达。
B. 清明节前夕,许多小贩推出物美价廉的花束组合,满足人们祭拜的需求。
C. 通过3月25日重庆马拉松比赛,使重庆清华中学读高三的张冬浩明白陪你跑的朋友、鼓励你的陌生人、终点接你的亲友,他们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D. 是否高度重视人才,是重庆成为“全球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十座城市”之一的原因。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勋十二转”中的“十二转”,指最高的勋级。“军书十二卷”中“十二卷”指十二卷征兵名册。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泰山的南北两面,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C.《左传》是记载春秋历史的史学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所作。
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dǎo 严谨jǐnɡ 契约qì 夺眶而出kuànɡ
B.苦涩shè 怪诞dàn 晌午shǎnɡ 病入膏肓huānɡ
C.譬如 pì 伫立zhù 挑逗tiǎo 盘虬卧龙qíu
D.忏悔chàn 亘古ɡèn 折损sǔn 惊涛骇浪hài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丰腴(yú) 伫立(chù) 蜷伏(quǎn) 秾纤合度(qiān)
B.褴褛(lǚ) 蹒跚( pán) 瞵视(líng) 人迹罕至(hǎn)
C.欹斜(qī) 吝啬(lìn) 莅临(lì) 拈轻怕重(niān)
D.倜傥(dǎng) 怂恿(sǒng) 迷惘(wǎng) 骇人听闻(hài)
5、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累赘(zhuì) 孤孀(shuāng) 门槛(kǎn) 气冲斗牛(dòu)
B.校补(jiào) 哺育(bǔ) 修葺(qì) 心有灵犀(xī)
C.调羹(gēnɡ) 诘问(jié) 愧怍(zuò) 颠沛流离(fèi)
D.祈祷(táo) 纠纷(jiū) 赤裸(kē) 深恶痛绝(è)
6、小组同学展示了四幅书法作品,其中用草书书写的一幅是( )
A.
B.
C.
D.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晌午(shǎng) 选聘(pìng) 诘问(jí) 深恶痛绝(wù)
B.校对(jiào) 粗拙(zhuō) 谦逊(xùn) 苛捐杂税(kē)
C.亘古(gèng) 咀嚼(jué) 憎恶(zèng) 鲜为人知(xiǎn)
D.门槛(kán) 哺育(pǔ) 呜咽(yē) 气冲斗牛(dǒu)
8、(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①,不待楚之逐臣②而后贵之也。兰甚似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③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④,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⑤,不见⑥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⑦与萧艾⑧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⑨,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⑩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①贵兰:以兰花为贵。②楚之逐臣:即屈原。③薄丛:贫瘠的丛林。④见杀:被摧残,遭受摧残。⑤闷:烦忧,烦闷。⑥不见:不被人知道。⑦平居:平时。⑧萧艾:也叫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⑨蔼然:香气芬芳的样子。⑩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
B.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C.可爱者甚蕃 兰甚似君子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和对相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表明了作者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B.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长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9、根据提示默写。
(1)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3)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葱茏苍翠的树木给人无限生机,随风飘落的花瓣让人感动不已,龚自珍触景生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甘于奉献的精神。
(6)在杜甫的《望岳》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孔子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这样的一个形象,谁看了,不为他的伟岸、粗犷而震撼呢?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人》,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人》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我再三坚持,但是父亲始终不同意,说我身体要紧。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父亲一边说一边爬上了树。
⑧抬头望着倒吊在树上的父亲,他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这还是当年的那个父亲吗?这还是记忆里的那个父亲吗?我的心一痛,针扎一样,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15期,有删改)
【1】选文以“背影”为线索,特写了父亲背影的四个画面,请仿照示例概括另外三个画面。示例①父亲开车时脊背突起、瘦弱的背影;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2】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人》有何作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抬头望着倒吊在树上的父亲,他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
【4】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请结合文章说说原因各是什么?
【5】文章有多处文字写到“我”流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了“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温暖的劈柴
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2期)
【1】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的含义。
【2】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应该心存感谢。感谢朋友的帮助,感谢家人的关心,感谢老师的教导……
请围绕文字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不少于500字;(3)不透露个人真实信息;(4)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