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 《黄河颂》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
C. 小说《红岩》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共产党人形象,如江姐,许云峰、梁生宝、余新江、刘思洋等。
D.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主要是为了歌颂了帼国英雄花木兰的英勇善战。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分别是诗人臧克家,学者、散文家张中行和当代女作家冯钟璞。
B.《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登飞来峰》的作者是北宋的王安石,欧阳修和王安石都属于“唐宋八大家”。《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C.生活中,我们常用到一些尊称和谦称。如:谦称自己“鄙人”“不才”等;而“令尊”“令堂”则是对自己父母的尊称。
D.谦虚而恳切、语言简明、伟大的悲剧、振兴中华四个短语依次是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
3、下面的文字小组同学为活动准备的主持词,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都正确的一项是( )
孟子说:“人恒有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关心祖国的命运,_______;赞美祖国的山河,_______;热爱祖国的文化,_______。
①为之描绘为之歌咏
②为之沉醉为之感动
③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 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B.《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C.《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宋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等。
5、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B.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三国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其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她的儿女情怀。
C. 《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D. 作者杨绛通过《老王》一文回忆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作。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陋室铭》的“铭”和《爱莲说》的“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B.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受的文学样式,它还有“美文”“小品文”“随笔”之称。
C.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名歌。
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作品。
7、下列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②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③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④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A.②③④① B.④②①③ C.④③②① D.②④①③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
(注释)①好:喜欢。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阅十余岁
(2)棹数小舟
(3)庞然大物也
(4)尽其肉,乃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天下之事 慭慭然,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
(5)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6)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7)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9)《木兰诗》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扑朔迷离”,来自《木兰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她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联系上下文,写出“长”的不同意思。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长①:_____)五谷,却长(长②:____)歌谣。
【2】文中的甲、乙处填入合适词语是:(选填“慈祥”、“安详”)
她(甲)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3】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每空填3个字)。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_________→唱童谣→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本文写的是母亲对我的启蒙,为什么要以“月光启蒙”为标题?
11、(二)课外阅读。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3】第⑤段中划横线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心情。
【4】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以“我有这样一位同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中心明确,贴近生活,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