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对于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高考都将是青春的记忆,就像生活中许多不得不做的事情一样,不能束之高阁,考完之后还应继续前行。
B. 经过推荐、初选和终选,科技部于近日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是科学家智慧的结晶,与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C. 乡村的文明建设要从细枝末节做起,一些地方的“调停会”制度就非常好,由于他们的调解,素不相能的邻居也能够和睦相处。
D. 当“单打独斗”已经无法实现产业整合,那么“抱团出海”就成了理性的必然选择,于是民营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的投资控股实体便责无旁贷。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B.唐代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当时穿的青衫是黑色单衣,表明官职低。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关内,指山海关以西地区,四川康定以东地区,甘肃嘉峪关以东地区;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B.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C.以沈佺期、宋之问为代表的诗人们确立了律诗的新形式。
D.初唐前期,诗歌创作已经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
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府,旧时行政区划名,比县高一级,文中大名府、东平府都是宋朝的行政区划。
B.通判,官名,掌管州府的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同时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之责。
C.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共使用两年。
D.北狩,指到北方打猎,这里运用了春秋笔法,实际指的是两宫因金人再犯京师而被迫向北撤退。
6、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作为读者,本当用心读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引起了不少纷争。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独占鳌头之作的当数严羽,“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在他打开潘多拉盒子之后,唐诗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如明代许学夷认为崔颢的《雁门胡人歌》比《黄鹤楼》更合律,“实当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何景明推举沈佺期的《独不见》为第一;陆时雍则以沈佺期《龙池篇》为第一。李东阳认为唐人七言律诗非杜甫《登高》莫属;胡应麟则认为《登高》一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学”,推崇这首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清代李光地在《榕村语录》中则以张说《幽州新岁作》为第一。
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但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故而把两者并举,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王世贞认为杜甫“‘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玉露凋伤’‘老去悲秋’,首尾匀称,而斤两不足。”虽不尽善尽美,但也足以堪称第一。明代周珽虽然承认“音响厚薄,气格高下,难有确论”,但还是热衷于标新立异,指出唐诗“冠冕壮丽,无如嘉州《早朝》;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即认为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乃是唐诗的桂冠。
以上被推举的作品固然各擅胜场,明代胡应麟却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又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第一不是恒定的,而是流动的。清代文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指出:“凡诗对境当情,即堪压卷。”在他看来,没有固定的第一,只有流动的第一。意指堪称第一的诗歌,乃是对境当情、情与境会的产物,评论者在不同时空中的境与情自是不同,因而认定为鳌头独占的诗歌作品也不相同。
无疑,要想成为一个时代的桂冠诗作,在艺术质量上无疑要求很高。王世贞不认同取沈佺期《独不见》和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理由是“沈末句是齐梁乐府语,崔起法是盛唐歌行语。如织官锦间一尺绣,锦则锦矣,如全幅何?”即沈佺期《独不见》最后一句和崔颢《黄鹤楼》第一句都欠佳,正如锦中间绣,有损于全篇的整体美,所以不配取为第一。今人孙绍振认为沈佺期《独不见》一诗,从主旨上考察,“完全是传统思妇母题的承继,并无独特情志的突破”,因而在“唐代律诗中无疑属于中下水平”。崔颢《黄鹤楼》“比沈氏之作不只高了一个档次”,但是第二联“平仄对仗并不拘泥规范”。也就是说这两首诗在艺术上都存在着缺点,被推为第一显得欠妥当。
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摘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第一人,严羽从唐诗中选出独占鳌头之作而引起了唐诗七律桂冠之作的纷争。
B.许氏认为《雁门胡人歌》“实当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原因是《黄鹤楼》更合律。
C.《黄鹤楼》和《独不见》尽管在诗法上有差别,但难分优劣,故而杨慎把两者并举。
D.哪首诗堪称第一, 哪首诗可谓压卷,实无定论,只是读者按照自己的标准而认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阐述的话题,接着运用大量的事例进行逐层解析,同时进行分类阐释。
B.文章在评价杜甫《登高》一诗时,采用了对比递进、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今人孙绍振否定《独不见》和《黄鹤楼》的艺术质量,是从反面进行论证和阐述。
D.文章从唯一、多元、非永恒等三个方面解析唐诗桂冠纷争,却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有人在阅读群星灿烂的唐诗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的行为持批评态度。
B.《早朝》和《积雨》不应为唐诗桂冠,因为作者认为这是周珽热衷于标新立异所致。
C.王氏和孙绍振都不认同取《独不见》《黄鹤楼》为唐诗第一,二人的理由完全不同。
D.一个时代的桂冠诗作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艺术质量需上乘;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2)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3)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六国论》)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各抱地势,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4)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5)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6)为国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5)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自由飘荡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__________________”,想要登仙而去。
(2)《登高》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年轻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集中体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的鲜明的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和“氓”青梅竹马的美好时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屈原《离骚(节选)》中表明诗人具有美好的品质并且重视个人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屈原《离骚(节选)》中写时序更替速度很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离骚(节选)》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诗人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屈原《离骚(节选)》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文默写
(1)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2)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描写水天相接、浑然一色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3)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国棋①王逢
杜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②,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③,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④,鏖兵不羡霍嫖姚⑤。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⑥。
注:①国棋:指技艺高超的围棋国手②玉子纹楸(qiū):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③羸形:原指形体瘦弱。此指棋型羸弱。④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⑤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⑥销:消磨,度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入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B.“羸形暗去春泉长”运用比喻,说明王逢棋型由弱转强,好似春水,充满了生机。
C.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
D.诗人在尾联表明了自己在有生之年,期待有更多时日与朋友手谈消日,此生足矣。
【2】从诗歌的题目看,本诗内容涉及到了“棋”,那么诗人借“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1)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2),箕子之说(3),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4)。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他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他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释:(1)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2)《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3)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4)晋人……假道之谋: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虞君不要应允,虞君因不听劝,为晋回军时所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但:只
B.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治:治理
C.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类:相似
D.践亡国之祸 践:遭受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何以知其然
B.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
C.武王观兵于孟津 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D.及闻其杀王子比干 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杀忠臣之罪
把(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历数出来加以斥责。
B.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
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
C.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我知道潘佑已死是确信无疑的,没有什么罪过,一定是徐铉藏匿了他的尸首。
D.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用其它的罪名诬蔑他。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首议论,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有违实录精神,所以不符合《春秋》之义。
B.第二段作者指出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将会导致国家破亡,并列举史实证明了这一观点。
C.第三段作者以儿时所闻、潘佑谏表、诸父之言认定潘佑是因直言被杀的,为下文论徐氏之录与徐氏其人做了准备。
D.最后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之所以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因为其品质低劣。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②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6】请简述王安石对《江南录》及其作者徐铉的看法,并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王安石的读书方法带给你的启示
1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公园里摆满了花盒,总会被人搬回家;公共场所提供的公用雨伞,总被人拿走不还;装上路害,总被顽皮的小孩子用石头子儿砸碎……此外我们身边还有着一些行为不文明、公德意识不强的现象。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以中原高中校团委名义写篇演讲稿,倡议大家“从我做起,加强受明行为,提高公德意识”,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