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乃中《经首》之会(合乎) ②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交换)
③以亏人自利也(损害) ④除臣洗马(贬官)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坚固) ⑥气凌彭泽之樽(超过)
⑦列坐其次(次序) ⑧凡闻言必熟论(深透)
A. ①②③⑤ B. ④⑤⑦⑧ C. ②④⑥⑦ D. ①③⑥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 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C. 人们提到瞿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D. 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3、爱国诗人陆游在晚年蛰居故乡的时候,将自己的住处取名为“书屋”。“书屋”大门有副对联,上联是“万卷古今消水日”,下联是( )
A. 纵观昏晓抒流年
B. 一窗中外送闲愁
C. 纵观中外抒闲愁
D. 一窗昏晓送流年
4、选出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 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B. 周杰伦对自己的电影《头文字D》在金马奖评选中能够获奖早已充满了信心,这次真的获奖了,面对这不虞之誉,他激动万分。
C. 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5、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历史上“士”的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鲁迅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无论在庙堂里还是江湖中 ②没有真正的“隐士” ③不存在独立言说的空间。 ④都跟“王权”靠得很近。⑤实际上也没有“山林”⑥基本上是为专制统治阶级服务的
A. ①⑥④③②⑤
B. ⑥①④②⑤③
C. ⑥②⑤③①④
D. ①②⑤⑥④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城市
喻永军
赵欣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吊篮的绳索缓缓地牵动,吊篮离地面越来越高。在高高的楼顶,马子义戴着草绿色的军帽,帽檐从楼顶的墙沿上偶尔露出一角。这是离家乡莴寨一千二百五十公里的一座城市,三面为沙漠所围。赵子扬站在赵欣的身后,脸上毫无表情。赵子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这儿砌了四年瓷砖,原先有个搭档有事回家了,现在的搭档就成了赵欣。活儿很简单,往新楼的墙体上砌瓷片。赵子扬干这活儿很有些名气了,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高手。”他心里夸赵子扬。
赵欣、马子义来这里很突然。两个高中生,穿着去年军训时的军装,就站在赵子扬的面前了。
“干啥来呢?”赵子扬看着儿子赵欣。
“打工,二十多天时间闲着呢。”
赵子扬说:“耍两天回去。”口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第二天,赵子扬六点去工地了。赵欣与马子义进入了戈壁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站在了沙漠的边沿。他们无数次在班上讨论过的沙漠,并没有带给他们浪漫的感受。空气中是沙粒游走的细微的声音,脚下是沙海,不远处是金黄的沙丘、沙浪、沙脊,无边无际,这是腾格里沙漠的一角。太阳从沙漠东面照射过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他们在心里第一次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赵欣脚板有些疼痛,有些失落。马子义笑笑说:“这才是真实的腾格里。”
赵欣说服赵子扬,成了赵子扬的搭档。马子义也没闲着,在楼顶照看配重块。
施工吊篮一米宽三米长,赵欣第一次跨进吊篮的时候,脸色有点儿发黄,手抖个不停。赵欣想站起来,但上升的吊篮摇晃得让人眩晕。吊篮落地,赵欣的脸色才恢复正常。
这个黑瘦的、长脖子的男孩,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完全弄清楚了搭档的含义,并且将准备工作做得井然有序。两个一大一小的水杯泡上苦丁茶,放在吊篮的顶里边;砂浆桶里和好砂浆,吊篮起升的时候,再加上小半桶水稀释;盛灰浆的瓷盆、灰铲、瓦刀用清水抹洗一遍,摆放在赵子扬顺手的地方。
吊篮大致在八层楼高的地方停下了,赵子扬锁定好了绳索,弯腰拾起了灰铲。赵欣从砂浆桶里舀出半盆砂浆,然后开始用一块湿布抹净瓷片,一片一片过手。赵子扬伸出手,赵欣就递上一片瓷片,一片一片的瓷片被赵子扬贴在了楼体上。只有赵子扬抽烟的间隙,赵欣才能放眼看看四周。无数座这样的高楼遍布在这座城市里,许多栋楼的瓷片都是赵子扬他们贴的。瓷片贴好,再装上各色的玻璃,整幢楼甚至整座城市,就成了一个玻璃城市,高贵,陌生,美丽。赵欣想,父亲这辈子都不可能住进这样的城市了,但自己上大学、找工作,就有可能住进这个玻璃样的城市里。
太阳已经照了几个小时,赵子扬的腰往下塌了一些。
就在这时候,赵欣看见了西边漫天的沙尘卷了过来。他说:“爸,你看西边!”赵子扬回转身,惊得张大了嘴巴,说:“沙尘暴!”他扔下手里的东西,一把将赵欣按在吊篮里坐下,说:“坐好别动。”话音刚落,风就到了眼前。
吊篮被风吹离了楼体,又被用力地抛开,重重地砸在楼体上,砸出的响声惊天裂地,有撞碎的感觉。新贴的瓷片被砸脱落了一些,“刺啦啦”顺楼体滑了下去,摔碎在地面上。接着又连续撞了七八下。然后,吊篮的失控加剧,撞击之后,被风扭动,斜着一升一落,一翻腾,将瓦刀和灰盆颠簸出去撞在楼体上,落向地面,发出碎裂的声响。风中传来马子义的声音,赵欣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看清,马子义在下边五层的一个窗口露出头,向他们招手,军帽已经被风吹落。赵欣张嘴想喊,风中的沙子吹进嘴里,呛得他直咳嗽。赵欣看见赵子扬管控升降装置的手臂,被绳索牵着在楼体上连续撞击,然后突然软了下来。风力在继续增大,天色更暗了。赵欣在吊篮的摇晃中,慢慢站直身子,伸手抓住了吊篮上的绳索。绳索在风中绷得很紧,他伸出手抓住了赵子扬抓着升降机关的手,那只手垂了下去,血沿着袖管中的手臂流了下来。赵子扬瞪着眼,样子很凶。
吊篮在赵欣的操控下开始慢慢下降。他眼眶开始发热,一边控制着手里的下降按钮,一边用单薄的身子抵紧赵子扬的身子,让他慢慢地坐了下去。到五层窗口,风力已经转弱,马子义伸出一双瘦弱的手,抓紧吊篮的绳索。赵欣固定好吊篮,弯下腰用肩膀顶起赵子扬的屁股,把他从窗口送了进去,接着自己也跟着翻了进去。
几天后,在返回的列车上,马子义和赵欣看见了远方的沙漠的闪光。城市退得很远,马子义说:“腾格里,蒙古语的意思是,白色、长生天、最高的神。”
赵欣听了,不想说话。二人头抵着头趴在窗台上,看着远方出神。不一会儿,火车开始穿越隧道。
(节选自《湖南文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子扬让两人“耍两天回去”的原因,是认为稚嫩的赵欣和马子义并不能把活干好。
B.赵欣与马子义进入戈壁滩后看到的景象与书本上的不同,由此二人感到十分失望。
C.赵欣在吊篮落地时脸色才恢复正常,说明他内心始终无法接受这份难度大的工作。
D.回程路上二人看着远方景色出神,沙漠的闪光也寓示这次旅程带给两人无限的回忆。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到“马子义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与传统叙事结构不同,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从侧面表现了赵子扬往新楼墙体上砌瓷片的技艺的精湛、高超。
C.在父亲抽烟的间隙,赵欣放眼欣赏城市,认为父亲这辈子不可能住进城市,而自己可能有机会,表现了年轻人的自信以及对父辈的轻视。
D.小说以“火车开始穿越隧道”结尾,故事戛然而止,但语意双关,既交代旅途实景,又暗示了两位年轻人在人生征程中的变化。
【3】小说前文写到腾格里沙漠,结尾再次说起腾格里沙漠时,赵欣“不想说话”,这两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4】小说以“玻璃城市”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2)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3)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5)《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提示的情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渑池之会”后,廉颇认为自己功劳最大,“________________”却位居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而蔺相如却退让回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永遇乐》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北伐抗金应有充分准备,如果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的结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杜甫《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
(3)杜牧在《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阁夜》是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菩萨蛮》抒发诗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中,作者写乐观赏桃花、频传酒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____________,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___!朝飞暮卷,________________;雨丝风片,________________——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2、(1)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积累的重要性,并用行路来加以形象化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了现实生活中即使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靠外物的例子,与前面鹏鸟借海运和六月息南飞一事做类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不能达到绝对地自由与逍遥。
(3)辛弃疾《永遇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刘裕率军北伐的气势,也表明自己坚决抗金的主张。
(4)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抒写了美好事物或情感总是让人不胜怅恨,不胜回忆的无奈心情。
(5)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宋)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1】吴衡照评论:“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此话道出辛词用典之精当。本词几乎处处用典,请仿照下面的例子至少找三处,分别说出它们的出处以及词人用典的意图。
例:“甚矣吾衰矣”句,源于《论语·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英雄迟暮的无奈。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句历来备受推崇,请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曾巩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B.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C.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所涉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禄、乞骸骨、填沟壑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B.知越州,任越州知州。知州乃官名。宋初州本有刺史,别命京官知军州事,以分其权柄。其后罢刺史,专用知州,总治州郡政事。
C.熙宁八年夏,“熙宁”为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D.月相纪日法,即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公在熙宁八年九月临危受命,出任越州知州,到任之前他就下发文书详细了解各属县受灾情况并认真做好了赈灾准备,这突出了赵抃临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B.赵公不惜违反规定,给予灾民更多救济;不仅如此,赵公还躬行善政,捐资助民。这突出了赵扑救灾突破常规的做法和高尚的人品。
C.赵公忧民爱民,救饥救疫等规划得严谨周密。文中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准确介绍救灾措施,充分反映了赵抃出色的救灾成绩,歌颂了赵抃的吏才。
D.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更是为了总结救灾经验,为后世所借鉴。通过一次救灾全过程的记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荒政史的珍贵资料。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其他篇目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原毁》)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月,苏州90后小伙陈柯宇创作了一首名为《生僻字》的歌曲,在网上走红,整首歌曲的歌词几乎使用的全是各种生僻字,包含魃魈魁鬾魑魅魍魉,又双叒叕,火炎焱燚……茕茕孑立,沆瀣一气……70多个字。网友直呼,“听完歌语文水平大涨”。随着这首《生僻字》的爆红,中医版、日语版、方言版等等“加强版”都相继出现。
以上材料引发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类比现实,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