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清兵卫与葫芦》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爱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2、下面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
B. 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像、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 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李白有意仿效之。
D.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3、下列加点字词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秉烛夜游②见方山子从两骑③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④客初至,不冠不袜⑤忧劳可以兴国⑥项王军壁垓下⑦函梁君臣之首⑧初不自贵重⑨故仇我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⑪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⑫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⑬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⑭所全活可数计哉⑮非有能硕.茂之也
A.①③⑩⑬//②⑤⑮//④⑥⑦⑪⑫//⑧⑨//⑭
B.①③⑩⑬//②⑤⑮//④⑥⑭//⑦⑪⑫//⑧⑨
C.①③⑩⑬//②⑤⑮//④⑥⑦⑨⑪⑫//⑧//⑭
D.①⑩⑬//②⑤⑮//③④⑥⑦⑪⑫//⑧⑨//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投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某些管理机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D.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5、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寘诸橐以与之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上恤孤而民不倍 D.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作为文学意象,还是作为文化现象,鲲鹏都是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众所周知,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那么,在中国文学或文化中,鲲鹏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一面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一面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他们就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一丝精神慰藉。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飞举的大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哲学内涵的世俗化,始于郭象。其《庄子·逍遥游注》题解说,所有事物只要顺乎本性,称乎所能,且又符合各自差异的本性,就是一种逍遥。也就是说,鲲鹏翱翔云空,斥鴳游蓬蒿,在逍遥这一点上,二者是没有差别的。于是,本来“有待”的鲲鹏,也就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了。鲲鹏意象内涵的诗意化,始于嵇康。其《卜疑集》说:“夫如是,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这里,“大鹏于南溟”是与“人间之委曲”相对立的意象,于是,大鹏也就摆脱了“有待”羁缚,成为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象征。这就将大鹏意象的内涵诗意化了。后来,阮修借助其创作的《大鹏赞》中的鲲鹏意象,表达出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和自由精神,使之成为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鲲鹏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李白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如果说《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还保留着庄子鲲鹏意象的痕迹,那么他所创作的《大鹏赋》则彻底改造了《逍遥游》中“有所待”的鲲鹏意象。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至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自此之后,鲲鹏也就成为自由翱翔的象征了。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也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是中国文本接受的一种独特方式。这种“何必不然”,或是断章取义,如《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赋诗言志”;或是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助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或是自由创造,只是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按照文本审美表达的需求,自由创造。嵇康、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是断章取义,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是引申说理,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李白的《大鹏赋》则是自由创造,在大鹏意象中,寄托一种激荡天地、冲绝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
鲲鹏意象的变化,正是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创造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也因此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意象的内涵之所以在魏晋时期发生转换,与当时文人追求身名俱泰、任诞逍遥有关。
B.受郭象对《庄子·逍遥游》中鲲鹏哲学解释的影响,嵇康将这一意象进行了诗意的转化。
C.魏晋时期的阮修与盛唐时期的李白分别借助《大鹏赞》《大鹏赋》赋予鲲鹏意象新的内涵。
D.“断章取义”“引申说理”以及“自由创造”是中国文本领域常见的三种接受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二三段以时间为序,阐明鲲鹏如何从“有所待”转化为自由的象征,并指出了转化的原因。
B.文章中列举郭象、嵇康、阮修等人的事例意在强调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是从魏晋开始的。
C.文章通过对李白《大鹏赋》与《庄子·逍遥游》进行类比论证,强调鲲鹏形象在唐代发生了质变。
D.文章通过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阐释了文本接受方式也是鲲鹏意象内涵转换的重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象认为鲲鹏与斥鴳虽有差异,但在顺乎本性、称乎所能的逍遥这一点上,实质是一致的。
B.李白《大鹏赋》取材于《庄子·逍遥游》的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大鹏形象仍不乏鲲鹏“有所待”的影子。
C.从文学创作角度看,后代对大鹏意象的解读是对《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误读”。
D.经典意象能够形象呈现并影响深远,一般都要经哲学世俗化解读与诗意形象化再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至死不渝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枯黄凋落来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鹏的翼之大,能乘羊角风而上青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细致的描摹写飞雪入幕之后,用反衬手法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描写出大漠奇寒的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________,______。
(2)杜甫《书愤》中用典明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始皇因穷奢极欲而导致的阿房宫被焚毁的后果。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蜀相》中感叹碧草娇莺无人欣赏,遗迹荒落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7)_____________,大巧若拙。(《老子•第四十五》)
(8)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或非难能做到宠辱不惊,是因为他达到了“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的境界。
(2)《蜀道难》中李白从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蜀道中水流湍急势猛的诗句“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中通过描写“马”“弓”,表现战场壮观景象的两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秋夜感怀
宋·刘辰翁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宋亡后,矢志不仕。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叶著秋声”两句写深秋时节,树叶已落光,虽无秋声,但鬓角的凉意让人难耐。
B.“惟有老人心似醉”一句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
C.“未晓偏醒”中的“偏”字强调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词人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
D.“此恨难平”中的“恨”字具有深意,对于词人来讲,国破家亡之痛令他难以释怀。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两处都借“曹孟德”表情达意,请分析两处所抒情感有什么不同?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①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焞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注)①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廷特召 特:特意,特地
B. 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 副:符合;
C. 辟三畏斋以居 辟:开辟,开设;
D. 焞始入见就职 始:开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干禄,“干”是指追求,“禄”是指旧称官吏的俸给,这里的“干禄”,是指求禄位,求仕进。
B. 靖康,是宋钦宗的一个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
C. 处士,古代指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后来也泛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
D. 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尹焞正直刚毅,不愿意诋毁老师,不愿以诋毁老师而求得官位,他放弃科举,终身不就举。
B. 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C. 尹焞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
D. 尹焞忠言无果。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南布衣尹焞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
(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15、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发展,甚至以“自我”为中心;但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3、不得套作、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