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江苏苏州高二(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愚钝

    B.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因此,所以

  •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②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③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④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⑤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⑥云是由水珠凝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集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A.③①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⑥⑤ C.①③④⑥⑤② D.③①④⑥⑤②

  • 3、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驽马十驾(驽马:劣马)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惑:糊涂)

    C.人君神器之重(当:掌握) D.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相信)

  • 5、指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辞决而行

    C.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D.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至当今,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经典文学、民间故事与影视改编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应该以何种眼光去看待这种对传统的创新性、颠覆性、解构性改编电影?有学者说过,传统不是历史遗留元素不加选择的累积,传统自身包含着一种价值判断和优胜劣汰的选择性。真正有生命的传统绝不会黏着于某一固定的古旧形式,它终必化为贯穿古今统一历史的文化精神。也就是说,传统应是处于制作与创造之中、尚未被规定的。因此,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已经有的东西”,而恰恰意味着“未来可能出现的东西”。所以,立足将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们,不必在舆论的质疑和不满下有太多顾虑。因为通过经典文本的广泛群众阅读基础转换为电影市场的底盘与动能,本身就是一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文化创意。而且,影视作为当代对传统进行表达的主要通俗文艺形式,将持续向经典文艺汲取灵感,并化作未来的“经典”。进而,影视改编作品转化为文化价值建构的基础,将使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合流为一种可辨识的、独特的民族精神语态,而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亦将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中最为闪耀而突出的底色。

    (摘编自《中国电影应如何面对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

    材料二:

    任何文本都不始于零,卡尔·海因茨·施蒂尔勒曾这样写道。同样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皆称《哪吒》)作为票房神话的现象并非只凭单一的作品之力,它已然成为一个激荡互文关系的文化记忆体。尽管哪吒的神话经过多次改编,然而无论其如何变化,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读者和观众一旦读到或看到哪吒,都会将其与各种版本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产生互文性的联想和比照。文本相互联系而形成了“互文性”,互文作为一种文化丈量和艺术解析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揭示哪吒的动画修辞,《哪吒》的热映效应及其背后的深层文化结构。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电视剧集《哪吒传奇》,哪吒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象和神话符号,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动画重新书写。进入21世纪,哪吒从二维动画形态转变为基于实拍的三维动画和视觉特效创作,通过《封神传奇》、新版《大闹天宫》等得以呈现。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强调互文影响方式的有效性,认为每个文本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也意味着,每个文本都处于已经存在的其他文本中,并始终与这些文本发生关系。以上作品中有以《哪吒闹海》中的作为少年英雄的悲情哪吒形象最为深入人心,而千禧年之后,一系列基于真人演绎的哪吒不仅没能延续传奇,反而往往成为高资本投入低质量电影生产的反例。不过,无论是正向的力量或是反作用力,本文中将其视作重要的互文性力量。因为基于联想的互文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并非依赖单向之力,而是多元的网状结构。

    在某种意义上说,互文结构触发了记忆的关联机制,使《哪吒》作为“反者”的生命力获得观众的确认,也树立了不同于以往神话版本中哪吒的“反者”形象,《哪吒》中哪吒的形象再生产能够深入人心,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观众能够从这“反者”的哪吒身上体认被压抑的主体性,找到自己曾经任性却被家人包容的影子。在这个意义上,“丑哪吒”恰因与其他哪吒形象的反差链接到了观众的集体记忆,成为诸多反者的真正引领者。

    中国拥有丰富的神话资源和历史文本,为重审神话和动画再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当然,神话文本内部版本之间的符号联系和叙事关系非常复杂,关于任何文本的动画再生产也就是一次神话再创造,更需要“反者”之眼和创造精神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尽管《哪吒》的反者叙事和游戏结构进行得并不彻底,但《哪吒》较为系统地将“反者”在谱系上进行动画呈现,从天界、海底到人间,被划定边界的时空中都有其不安于室、期待改天换命的“反者”,揭示了一系列“反者”与其“界命”的抗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提供反者形象和姿态的《哪吒》中的哪吒本身已然成了个经典神话的“反者”,也成为未来中国动画重审神话、进行再生产的重要新起点。

    (摘编自郭春宁《互文记忆体:哪吒作为“反者”神话的动画再生产》)

    材料三:

    传统的哪吒形象和故事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演变和流传都处在父权炽盛时期,主流思想为官方儒家思想,强调变态的“孝顺”,上了孝子榜的人在父母去世时有类似的评价:“哀毁过礼,杖而后起。”虚伪地尊孔,实际以“过礼”乖离孔子主张的“守礼”。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父权是挡在自由之路上的巨大障碍,哪吒剔骨还父具有强烈的反抗父权、反抗社会压迫的意义。

    当下社会已经发展、进步了,父权对人的局限不再是普遍、主要矛盾。这时人一方面向内要回答“我是谁”,突破天生的、遗传的因素带来的局限性,另方面要向外在环境的局限性挑战,比如影片中点出的人们心中的成见。

    现实生活里的“哪吒”可能是矮个子小孩,但想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既要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又要打破人们“个子矮不适合打篮球”的成见,最后通过努力练习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天生的条件中。《哪吒》中的哪吒争取的是现今社会人们向往的自由,它投注的视野更加广阔,从狭小的挣脱家庭束缚的主题走向了家庭以外的外在环境,如有形的群体环境、无形的命运、人们心中的思维定势等等,奔向了更高更大更远的自由。

    从这个角度讲,李靖成为充满爱的严父、哪吒没有杀身还父自有其颠覆传统的当代意义所在。

    (摘编自《<哪吒>超越<大圣>来源于传统的固守和突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影视剧对传统经典文学和民间故事的改编不是历史遗留元素不加选择的累积,而是包含了价值判断和优胜劣汰的选择。

    B.因为“传统”具有处于制作和创造之中、尚未被规定的特点,所以影视剧创作者们不必考虑舆论的质疑和不满。

    C.材料一中所说的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已经有的东西”,而是意味着“未来可能出现的东西”,这恰恰体现了材料二的“互文”理论。

    D.材料三中“哪吒争取的现今社会人们向往的自由”并不包含材料二中所说的“曾经任性却被家人包容”的那种自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经多次被重新书写之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对这则传统的经典又进行了彻底的创新、颠覆和解构。

    B.《哪吒》的票房神话既有其单一作品之力,也与各种版本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对受众产生互文性的联想和比照有关。

    C.《哪吒》中的“丑哪吒”形象与其他哪吒形象的反差能链接到观众的集体记忆,这源于互文结构所触发的记忆关联机制。

    D.哪吒剔骨还父的传统桥段表现了哪吒身上被赋予的传统的反抗者的形象特点,这与《哪吒》电影中所塑造的“反者”形象是不一样的。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项是( )

    A.《三国演义》有它自己的产生过程,李商隐就曾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

    B.一个优秀的人要多读书,读各种书,然后杂取百家融会贯通,方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C.歌曲《涛声依旧》的歌词“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源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D.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4材料一与材料三在论证思路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二,概括《哪吒》中的哪吒“反者”形象的内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填空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也

    (2)苍山负雪,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翠峰如簇

    (4)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

    (6)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心中的疑虑消除,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劲大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3)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5)_____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宇宙永恒人生短促,人的个体生命卑微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把心中重重悲情和眼前秋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情景式默写。

    (1)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认为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生死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感情寄托在物上,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之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北宋文学家,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B. “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C. 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D. 这篇悼念性的哀辞用诗歌形式写成,全诗只写遗物、遗事,平平叙来,感情真挚。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卢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①,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用其形,用其精②,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①荣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②精:实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B.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C.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D.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授、拜都是表示古代给予官职的词语,类似的还有辟、除、行等;相反的就有罢、黜、废、免、假等。

    B.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夏季、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C.阴阳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面,就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既对立又互相消长的矛盾。

    D.乡里,周代在天子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为里。后世用“乡里”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也可指家乡故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思邈天资聪颖,善谈百家学说。洛州总管见到他后,对他的才能发出赞叹:“只遗憾如果在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了。”

    B.孙思邈淡泊功名,无意入朝为官。隋朝时,文帝征聘他,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唐朝时,拒绝皇帝的封赏与任命。

    C.孙思邈博古通今,深受时人敬重。当时的知名人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

    D.孙思邈年龄成谜,令人捉摸不透。他自称93岁,乡里人都说他有几百岁。因为他谈起隋以前的事,如同亲眼所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

    (2)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

    5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孙思邈所说的名医之道。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色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都是红色基因的精髓,是激励人们拼博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红色基因得以传承的体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今天让我们铭记先烈,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