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便面对由收入地位、学识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矛盾,这老两口仍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即不离来渡过一个个婚姻难关。
B. 秦朝统治者将自己的骄奢淫逸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以致当时民不聊生,人们心中沸反盈天,个个义愤填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就云集响应。
C. 台上的演讲者正畅谈自己对“外太空”的认识和理解,言辞激昂、意气风发,但是台下的听者却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将其视作不经之谈。
D. 武侠小说中的绿林好汉快意恩仇,总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一方面义薄云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方面睚眦必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皆为陛下所成就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吮吸(shǔn)脊梁(jí)悚然(sǒng)负疚(jiù)
B.朱拓(tà)埋怨(mái)炮烙(luò)蹒跚(pán)
C.草窠(kē)歆享(xīn)间或(jiàn)谬种(miù)
D.踝骨(luǒ)门槛(kǎn)驯熟(xùn)踌躇(chóu)
4、下面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嬉闹 默契 反馈 自名得意
B.锦瑟 报晓 杜撰 冷嘲热讽
C.浩瀚 畏惧 两鄂 刨根究底
D.缭倒 撬开 蹂躏 撒手人环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者皆是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蒙自杂记
朱自清
①我在蒙自住过五个月,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
②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象玩具似的,正象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象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书店,文具店,点心店,电筒店,差不多闭了眼可以找到门儿。城外的名胜去处,南湖,湖里的嵩岛,军山,三山公园,一下午便可走遍,怪省力的。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这教我想起了台州和白马湖,在那两处住的时候,也有这种静味。
③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匙等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他脸上常挂着微笑,却并不是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点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磁器占着一半儿;糖粥和粑粑便摆在这些桌子上吃。他家里还藏着些“精品”,高兴的时候,会特地去拿来请顾客赏玩一番。老头儿有个老伴儿,带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管那掌柜的也叫这名儿;他的人缘儿是很好的。
④城里最可注意的是人家的门对儿。这里许多门对儿都切合着人家的姓。别地方固然也有这么办的, 但没有这里的多。散步的时候边看边猜,倒很有意思。但是最多的是抗战的门对儿。昆明也有,不过按比例说,怕不及蒙自的多;多了,就造成一种氛围气,叫在街上走的人不忘记这个时代的这个国家。这似乎也算利用旧形式宣传抗战建国,是值得鼓励的。眼前旧历年就到了,这种抗战春联,大可提倡一下。
⑤蒙自的正式宣传工作,除党部的标语外,教育局的努力,也值得记载。他们将一座旧戏台改为演讲台,又每天张贴油印的广播消息。这都是有益民众的。他们的经费不多,能够逐步做去,是很有希望的。他们又帮忙北大的学生办了一所民众夜校。报名的非常踊跃,但因为教师和座位的关系,只收了二百人。夜校办了两三个月,学生颇认真,成绩相当可观。那时蒙自的联大要搬到昆明来,便只得停了。教育局长向我表示很可惜;看他的态度,他说的是真心话。蒙自的民众相当的乐意接受宣传。联大的学生曾经来过一次灭蝇运动。四五月间蒙自苍蝇真多。有一位朋友在街上笑了一下,一张口便飞进一个去。灭蝇运动之后,街上许多食物铺子,备了冷布罩子,虽然简陋,不能不说是进步。铺子的人常和我们说,“这是你们来了之后才有的呀。”可见他们是很虚心的。
⑥蒙自有个火把节,四乡是在阴历六月二十四晚上,城里是二十五晚上。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杆或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更提着烂布浸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的,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四乡地方空阔,都用一棵棵小树烧;想象着一片茫茫的大黑暗里涌起一团团的热火,光景够雄伟的。四乡那些夷人,该更享受这个节,他们该更热烈的跳着叫着罢。这也许是个祓除节,但暗示着生活力的伟大,是个有意义的风俗;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⑦南湖在冬春两季水很少,有一半简直干得不剩一点二滴儿。但到了夏季,涨得溶溶滟滟的,真是返老还童一般。湖堤上种了成行的由加利树;高而直的干子,不差什么也有“参天”之势,细而长的叶子,象惯于拂水的垂杨,我一站到堤上禁不住想到北平的十刹海。再加上嵩岛那一带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更象十刹海了。嵩岛是个好地方,但我看还不如三山公园曲折幽静。这里只有三个小土堆儿, 几个朴素小亭儿。可是回旋起伏,树木掩映,这儿那儿更点缀着一些石桌石墩之类;看上去也罢,走起来也罢,都让人有点余味可以咀嚼似的。这不能不感谢那位李嵩军长。南湖上的路都是他的军士筑的, 嵩岛和军山也是他重新修整的;而这个小小的公园,更见出他的匠心。这一带他写的匾额很多。他自然不是画家,不过笔势瘦硬,颇有些英气。
⑧联大租借了海关和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是蒙自最好的地方。海关里高大的由加利树,和一片软软的绿草是主要的调子,进了门不但心胸一宽,而且周身觉得润润的。树头上好些白鹭,和北平太庙里的“灰鹤”是一类,北方叫做“老等”。那洁白的羽毛,那伶俐的姿态,耐人看,一清早看尤好。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灌木林的甬道,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该是顶有趣的。另一个角落长着些芒果树和木瓜树,可惜太阳力量不够,果实结得不肥,但沾着点热带味,也叫人高兴。银行里花多,遍地的颜色,随时都有,不寂寞。最艳丽的要数叶子花。花是浊浓的紫,脉络分明活象时,一丛丛的,一片片的, 真是“浓得化不开”。花开的时候真久。我们四月里去,它就开了,八月里走,它还没谢呢。
写于 1939.4.30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记录了作者在抗日时期的心态,文中几次提到了抗战,言谈中充满了对民众的赞美之情。
B.文中写到四川姓雷的掌柜,他脸上常挂着微笑,不是为了巴结顾客,而是懂得经营之道,人缘好,最终还是为了把生意做好。
C.文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火把节”的盛况,这火光充盈着蓬勃的生命力,寄寓着作者的信念和理想。
D.文章风格质朴缜密,清隽自然,笔致简约亲切,读来娓娓动人,看似平静的文字如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2】作者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蒙自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请简要概括。
【3】本文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归纳。
7、补写出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客人希望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
(2)《离骚》体现诗人对光阴流逝,时不我待的忧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色
司马池
冷于陂①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②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注]①陂:池塘。②赖是:亏得:幸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次句照应题目,点明行迹匆匆,长途跋涉刚结束却又到渡口,于是新的行程又得开始。
B.第三句中“丹青不能画”的主要是指沿途繁杂的景物,其次是行人复杂的神态与情感。
C.这首诗将叙述和议论融为一体,将难以描摹的“行色”表现得具体可感,如在眼前。
D.诗歌以“行色”为题,却不以写景为主,处处流露出行人羁旅疲倦、劳累与愁怨之情。
【2】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行色”丰富内涵的。
9、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太祖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文中加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D.《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10、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高尔斯华绥写过《品质》。品质,是人的行为所显现的思想、品性。“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是品质;“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是品质;“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品质。有品质的人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抄袭和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