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内蒙古巴彦淖尔2025届高二历史上册三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批有志青年以留学的方式学习西方现代绘画。他们的艺术观念、审美心理和知识结构受到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双重影响。材料说明了(     

    A.当时中国绘画中西融合的特点

    B.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文化

    C.西方绘画理论重塑了中国美术

    D.留学生是近代绘画的主力

  • 2、《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3、徽商黄汴编撰的《天下水陆路程》是明代国内贸易往来的交通指南,徽商程春宇编撰的《士商类要》记载了当时进行商品贸易时各地的水陆行程情况。这类士商用书反映出当时(     

    A.西方测绘技术传入

    B.自然经济解体

    C.长途贸易发达

    D.徽商实力雄厚

  • 4、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该会议(     

    A.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宣言

    B.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基本经验

    C.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标志

    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 5、如表的变化反映了(     

    潮汕地区汉代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随葬品一览表

    时期

    主要随葬品

    汉代

    陶器(陶纺轮)、铜镜、小部分铁器、砺石(磨刀石)等器具

    两晋南朝

    精美的瓷器:青瓷羊、兽足砚台、高足鸡首壶等

    精美的金银器:银手镯、银发簪、黄金指环等

    大量的铁器:铁剑、铁剪刀、铁刀等

    A.潮汕地区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开发

    B.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C.潮汕的手工业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 6、某学者曾说:“他(魏源)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的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说明魏源的思想:①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②带有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内容

    ③其政治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性④其思想不可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 7、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8、宋代大批普通平民家庭进入政坛,人们的择偶观,也以当时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注所谓的名门望族,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社会新现象。这表明宋代(     

    A.重农抑商的政策被打破

    B.社会群体流动性减弱

    C.社会风气相对包容开放

    D.封建等级观念被打破

  • 9、如表可用来揭示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是(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

    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

    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

    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

    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

    颁布“方田均税法”“保马法”

    A.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损害农民利益

  • 10、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依据学者观点, “觉醒”行动应该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11、太平军所到之处,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及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凸显小农阶级的局限性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D.致使清廷统治基础丧失

  • 12、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A.在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

    B.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

    C.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

    D.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

  • 13、关于“一国”与“两制”的关系、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习近平形象地指出,“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这说明“一国两制”的核心内涵是 (     

    A.优先保障两种制度

    B.建立大国特色外交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维持和平统一方针

  • 14、如图为1949—2008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示意图(单位:个)。其中导致1992年建交国家数飙升的直接原因是(     

    A.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B.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万隆会议的推动

    D.中美建交的影响

  • 15、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很多重要会议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作用,深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中共一大被誉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共一大的意义是(       

    A.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C.总结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 16、为“封”和“郡”两字的金文,的译义为“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的译义为“为君主管理地方”。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的建立有利于(       

    A.扩大统治区域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增强地方力量

    D.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 17、宋代,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文人出身的官员成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中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大力提倡文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科举规模

    D.削弱武将势力

  • 18、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唐代因多种文化汇聚而导致文化昌盛,富有生机。下列史实中,不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B.贾思勰著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C.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带回多部佛经

    D.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 19、遵义会议后,为避免红军主力和国民党数十万追兵决战,中央红军采用迂回穿插、机动作战的方式。个别指挥员对宏观战局了解不够,加之行军的疲劳,产生抱怨情绪。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激烈讨论后,统一了军事战略战术的认识。这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坚定抗战、坚信正义

    C.实事求是、紧密团结

    D.依靠群众、生死与共

  • 20、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这反映出元朝(       

    A.民族隔阂的消除

    B.对外政策的开放

    C.驿站制度的完善

    D.民族交融的加强

  • 21、如图为2019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春秋中晚期曾国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下述记载表明(     

       铭文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

    A.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

    B.曾随之谜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C.文物考古与文献记载必须相互印证

    D.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 22、“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材料表明宋朝(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崇文抑武的政策

    C.行政效率的低下

    D.民族关系的紧张

  • 23、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 24、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宗周镐京地区大片领土,王室所拥有的领土不及一些诸侯国。这反映了当时(     

    A.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B.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走向瓦解

    C.礼崩乐坏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D.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 26、公元前________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

  • 27、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____________》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

  • 28、高潮:“________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2)标志:光绪帝颁布“________”诏书。

    (3)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________、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 29、今天西方的民主政治源于古希腊,把希腊民主政治推向完善的三位政治家是_______________

     

  • 30、________在《新青年》发表《________》一文,主张以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呼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________逐渐普及开来

  • 31、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 33、西南:

    (1)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______________来京朝贺,清政府册封以“______________”尊号。另一位格鲁派领袖______________,在康熙时被赐予“______________”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______________册封。

    (2)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______________,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_______地方的管辖权。

  • 34、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_______膨胀迅速。人口急剧增长使得_______危机日益显露,加上______________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_______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_______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官。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 36、抗日战争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31年,日本为了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制造了什么事变?

    (2)卢沟桥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重大影响?

    (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取怎样的抗战路线?

    (4)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和最大的战役分别是什么?

    (5)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战役叫什么?

    (6)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 37、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是哪一次?指出召开的时间。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了什么制度?有什么意义?

    (3)从哪年开始,我们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 38、《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 39、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的创造了一种什么灌溉系统?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月考试卷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