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一战役,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使蒋匪的江南防线无法组成,还有利于华东、中原两野战军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该战役( )
A.推翻了国民党大陆统治
B.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C.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D.解放了长江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2、下表为中外学者对宋代历史研究的部分著作,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
国家 | 作者 | 书名 |
德国 | 迪特·库恩 |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
日本 | 小岛毅 |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
中国 | 游彪 | 《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
A.宋代繁荣与社会变革
B.新式选官制度的完善
C.儒学和佛教逐渐合流
D.重文抑武与儒学发展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黄宗羲意在( )
A.主张个性自由
B.批判君主专制
C.批判重农抑商
D.主张经世致用
4、下表是有关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的变法改革措施(部分)的记载。这些措施( )
国别 | 变法 | 措施 | 出处 |
魏国 | 李悝变法 | 尽地力之教 | 《汉书·食货志》 |
楚国 | 吴起变法 | 三世而收爵禄 | 《韩非子·和氏》 |
秦国 | 商鞅变法 | 废井田,开阡陌 | 《汉书·食货志》 |
A.适应了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完全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其主题是效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资政新篇》虽然是经洪秀全批准预发的,但在太平天国的广大官兵和群众中,并没有激起什么反响。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B.持续的战争环境的破坏
C.纲领存在明显的空想性
D.西方列强的干涉和阻挠
6、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商
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
7、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一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8、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很不方便。当时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
A.印制交子
B.增加铜币
C.发行银元
D.官铸货币
9、北魏接受了汉人筑城防御的观念和方法。在面对柔然袭击边境时,北魏一个鲜卑出身的将领源怀认为“用夏制夷,莫如城郭”,建议筑城置戍以防守边境。这说明当时( )
A.南方政权林立
B.统一条件成熟
C.民族交融加深
D.经济得到恢复
10、宋代以“三帅”分别管理禁军;设立“二府”和“三司”,让枢密使和宰相“对掌大政”;又规定财政收入由各路的转运使主管。由此可见,宋朝政府运作推崇( )
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
C.内重外轻
D.事权分立
11、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 )
A.政局动荡影响区域经济格局
B.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C.南北方对峙的状态日趋明显
D.政治中心呈现南移之势
12、明清之际,顾炎武指出,“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并非自古如此,古时“万岁”是“庆幸之通称”,“万岁”可以是民众、吏士对主人、大臣的称颂,不是只有“天子”才能享用。顾炎武的思想( )
A.缘于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
B.表明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
C.批判了君主至尊至贵地位
D.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13、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14、唐承隋制,以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唐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常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翰林学士被称为“内相”。这一变化说明,唐朝( )
A.三省体制遭到彻底破坏
B.君主集权趋势日趋明显
C.中央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D.设中朝以架空宰相权力
15、《管子》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不赏给战士),三年而兵弱”“甲兵(军事)之本,必先于田宅(农业生产)”。这些主张( )
A.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B.不利于小农经济成长
C.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
D.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
16、据考古学研究,夏、商、西周三代中原地区政治礼制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传播辐射。周边各区域在保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主动接受中原的礼制文化。据此可知,中原地区礼制的传播推动了( )
A.文化交流与认同
B.儒家观念的形成
C.国家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的确立
17、量化比较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据下表推知,乙处的关键词汇应是( )
表中共四次党代会报告中的关键词频次量化统计表
关键词汇 频次、党代会 | 甲 | 乙 | 丙 | 丁 |
十二大 | 147 | 7 | 37 | 12 |
十四大 | 169 | 11 | 29 | 58 |
十六大 | 118 | 0 | 10 | 50 |
十八大 | 162 | 0 | 1 | 24 |
A.社会主义
B.计划
C.资本主义
D.市场
18、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时人称他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然而,明武宗只是一道敕书,刘瑾便被捕入狱,党羽一哄而散。这反映出明朝( )
A.专制体制的稳定性
B.皇权受到太监钳制
C.内阁失去辅助功能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19、1940年,抗日名将杨靖宇在吉林濛江县被捕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他的头、剖开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里面竟全是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却没有一粒粮食。这可用于佐证( )
A.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
B.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情怀
C.东北抗日联军艰难的斗争环境
D.东北沦陷区经济的全面瘫痪
20、下图是侵华日军731部队锅炉房遗址,它原是一座约三层楼高的钢混大型建筑。日军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在此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该遗址位于( )
A.广州
B.哈尔滨
C.上海
D.汉口
21、宋朝时,县的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知县或县令主管一方民政、司法和财政,如地方驻有军队,则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知县下设县丞,为知县之下的副长官。县丞之下有主簿,主管本县出纳财物。主簿之下置县尉之官,主管阅习弓手、维持治安、巡捕盗贼等。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规范基层治理形式
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22、下列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共发动南昌起义 ②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③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④中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23、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当时( )
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
24、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商朝的文字并非主要刻在甲骨上,而是直接用毛笔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因为殷墟的少量甲骨卜辞和玉器上,都发现过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这表明( )
A.只有发现新史料才能破解历史难题
B.历史解释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
C.出土文献能够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
D.考古发掘推动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
25、参加日内瓦会议
(1)________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会议。
(2)________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26、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________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________
27、________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称帝,建立________定都会宁府又称________
28、元朝农学家_______编撰的《_______》,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29、清朝中期,疆域西跨_______,西北达______________,北接_______,东北至_______和_______,东临太平洋,东南到_______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_____、_______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30、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________、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________;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________。《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________,确立________,推进________,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________前提和________基础
32、中国古代经济非常发达,近代被迫进行经济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结合所学,从改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的角度,分别列举一例证明这一特征。
材料二宋统一南方后,于公元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这是沿袭唐制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以后又在杭州、明州置市舶司,与广州市舶司合称“三司”。《元丰市舶法》的颁布更加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商人往来频繁,商品交易量大增,市舶收入也随之增加。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
——刘铭传1880年《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3)依据材料三,概括刘铭传的主要观点,并说出其观点的指导思想。
33、大屠杀和大轰炸
(1)________: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________: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
3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拥护“________”和“________”;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用________代替文言文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高举________
35、阅读教材40页的历史纵横,思考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向老幼、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按时赈济日常生活用品,在两汉时期的已成为常制。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几乎每个皇帝都多次下诏“赐高年帛”、“赐高年米”、赐“个鳏寡孤独帛,贫穷者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疮、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粟”。据统计,两汉关于这方面的诏令多达80多条,平均不到5年就有一次,是各种诏令中最多的一种。
——吴晓林《中国古代社会对老弱群体的救济与启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汉对弱势群体进行赈济的条件及影响。
材料二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看法。
37、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形成了哪些派系?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黑格尔《历史哲学》
材料二 海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请回答:
(1)黑格尔与梁启超在分析沿海与内陆居民的精神气质时,有何相同认识?
(2)结合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分析二人的说法是否合理。你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39、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