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历史学家认为:(战国时期)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他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新型国家”的“新”主要表现在( )
A.地方实行县制
B.实行“禅让制”
C.诸侯纷争不断
D.各国变法图强
2、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3、有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官员的职能:“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课第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据此判断,这一官员最有可能是( )
A.秦朝的御史
B.汉代的刺史
C.魏晋的中正
D.宋朝的通判
4、1949年2月3日,解放军在北平正阳门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一家外国通讯社电文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规模空前未有,士气十分高涨,装备异常精良,实为一支强大的有战斗力的部队。”“中国革命方兴未艾,南京当局大势已去。”由材料可知( )
A.外国势力中立观望
B.解放事业势不可挡
C.国共北平和谈破裂
D.国民政府败退台湾
5、如图是著名版画家胡一川1940年创作的木刻版画《军民合作》,受到抗日根据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该作品重在( )
A.宣传木刻版画的艺术和色彩
B.倡导军民广泛开展土地革命
C.激励军民团结合作抗击日寇
D.动员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
6、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认识到民众的巨大力量
B.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与日寇抗战到底之决心
D.在战略上做好了抗日准备
7、1917年孙中山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孙中山称的“一次革命” ( )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B.消除了中国人的等级思想
C.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D.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8、下表是有关《诗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观点,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学者 | 观点 |
司马迁 |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去其重,取三百五篇。此说多为后人所赞同,如班固等人 |
孔颖达 | 《毛诗正义)认为:从经传所引诸诗看.存者多而亡佚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 |
朱熹、叶适 | 认为孔子只是刊定而已,谈不上删与不删 |
现代学者 | 司马迁生当西汉初.所见材料多,删诗与否,亦有不同说法,但他取三千之说,必有依据 |
A.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
B.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
C.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D.《诗经》由不同时代学者搜集和整理而成
9、关于五四运动,多数学者认同其为“爱国政治运动”“群众反抗运动”,也有不少学者为其贴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反传统运动”的标签。这表明五四运动( )
A.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B.使爱国救亡压倒了启蒙
C.展现了大众的磅礴力量
D.具有多维度的社会影响
10、如图是考古学者根据庙底沟与半坡两个地方出土的尖底瓶,所绘制的样式及变化图。据此可知( )
图1 庙底沟类型尖底瓶型式演变 图2 半坡类型尖底瓶型式演变
A.双方存在频繁的经济交流
B.造型变化是自然环境演变的产物
C.原始社会手工业创新度低
D.中华文明早期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11、汉武帝时推行“左官律”和“附益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附益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上述做法(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阻断士人做官途径
C.削弱了君主权力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12、唐诗“嵩高降德为时生,洪笔三题造化名。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褒衣已换金章贵,禁掖(宫中旁舍,亦泛指宫廷)曾随玉树荣。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间营。”描写的是( )
A.欢迎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
B.武则天登基为帝的盛况
C.安史之乱之下惨烈的战况
D.科举放榜得中后的狂喜
13、在金朝,“猛安谋克”一词包括五个内容,据此可知猛安谋克的特点是( )
①职官的代称②军队编制的两级单位③地方行政组织的两级单位④户制⑤世袭爵衔。
A.因俗而治
B.寓兵于农
C.仿宋而制
D.完全汉化
14、《明夷待访录》记载:“为君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据此可知,黄宗羲( )
A.提倡工商皆本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提倡个性自由
D.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15、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更清晰地了解到英方的要求后,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部分内容):“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三、香港仍坚持“赏借”;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16、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指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康有为的主张( )
A.改变了清朝的权力结构
B.坚持中体西用的方针
C.为变法运动创造了条件
D.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
17、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 )
A.政局动荡影响区域经济格局
B.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C.南北方对峙的状态日趋明显
D.政治中心呈现南移之势
18、1872年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申明“翼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 “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这说明;他开办轮船招商局的目的是( )
A.通过经济手段维护国家利益
B.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
C.突破“中体西用”思想限制
D.践行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
19、读下表。下表中话题变化的原因是( )
时段 | 流行话题 |
五四运动前 |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 |
五四运动后 |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
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北宋规定州级行政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进行牵制。后来,中央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可由武人担任。北宋此举旨在( )
A.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C.削弱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
D.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
21、秦朝建立后,规定“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器械一量”“书同文字”“车同轨”。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大一统的需要
B.规范官员施政方式
C.完善社会基层治理
D.增强秦朝国家实力
22、1928年6月,中央在一封指示信中,对根据地“在这种刻苦的劳顿的生活中,而能努力不懈的工作甚为欣慰”。这封信最有可能写给( )
A.广州国民政府
B.敌后抗日根据地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陕甘宁边区政府
23、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实现富强的不二法门是“兴民权”。比如,谭嗣同认为:“方今急务在兴民权。”康有为则说:“从知天下为公产,应合民权救我疆。”这些主张的传播( )
A.严重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
B.标志着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有助于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4、元代,改变了汉唐时期任命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做法,先后在辽阳、云南、甘肃、岭山等地设立行省,而且这些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一变化( )
A.清除了边疆分裂势力
B.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C.增强了边疆治理能力
D.完善了地方管理体制
25、科举制有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重要作用。( )
26、西南:
(1)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______________来京朝贺,清政府册封以“______________”尊号。另一位格鲁派领袖______________,在康熙时被赐予“______________”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______________册封。
(2)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______________,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_______地方的管辖权。
27、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按照“________”方针,先后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中国按照“________”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8、
人物 | 时代 | 思 想 |
陆王心学 | 明朝中期 | 其核心的理论为_________。陆王新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____________色彩 |
李贽 | 明朝后期 | 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________________,蔑视权威和教条。 |
黄宗羲 | 明末清初 | 严厉抨击 ______________,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_________ |
顾炎武王夫之 | 明末清初 |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顾炎武提出_________________ |
29、兴起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
(2)主要阵地: ______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______、鲁迅、钱玄同。
30、1932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________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31、南宋与金军多次战争,最终在________年与金订立________和议。以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一线划界,________对________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________”
32、政治
(1)________: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________”,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________: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因“________”,蒋介石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因其不能满足日本侵略的要求,日本策划________将其炸死。
(3)________:1928年底,________通电全国,宣告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政府________上基本统一全国。
33、抗战胜利的意义
(1)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______________,发挥了_______的作用。
(2)_______发展到约132万,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
(3)历经_______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
(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______________,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_______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5)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34、城邦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构成。城邦居民的主体是________。
35、民主法制是近代中国人民的追求,也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主题。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哪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民主和法制是一对孪生兄弟,民主制度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概括1949—1956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法制成果。
(3)历经“文革”时期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怎样的方针?此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法制建设取得怎样成就?有何意义?
(4)进入新时期以后,1984年为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制定的一部专门法是什么?为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36、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指出这种变化的意义。
材料二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皇帝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体现这一地位的具体制度。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各设置了什么机构?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机构的特点。
材料四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4)依据材料四概括张传玺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提出的依据。
37、将下列序号写在相应位置,每个括号只能填一个。
材料:1.淞沪会战 2.平型关大捷 3.台儿庄大捷 4.百团大战 5.武汉会战
(1)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 )
(2)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妄想的是( )
(3)敌后战场经典战役是( )
(4)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规模最大的胜利是( )
38、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了怎样的后果?
39、请列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