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学者认为,公元7世纪初的某一事件的发生,促进了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事件最有可能是( )
A.隋朝开通运河
B.隋朝三征高丽
C.元朝修浚运河
D.元朝设置行省
2、周恩来在某次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据此可知,与此次会议相关的史实是( )
A.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B.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议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印度支那问题在会上得以政治解决
3、2000年10月,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我国( )
A.早期文明集中于南方地区
B.原始农耕文化领先世界
C.小农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
D.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
4、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方田均税法,由方田和均税两部分组成,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丈量土地,依据方、庄帐籍,检验土地肥瘠,划分五等,依等规定税额。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诡名(虚立名户假报户籍)挟佃者,都予以合并改正。此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
A.合理分配纳税负担
B.完善国家经济体系
C.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D.严厉打击不法商人
5、甲午战败后,清廷内外与日本再战的呼声甚高,保守派官员也激烈反对议和,朝廷在20天内收到了约有2500人签名的130份反对赔款、议和的奏章。这侧面反映了( )
A.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B.国人民族意识增强
C.保守派思想出现转变
D.清政府统治基础动摇
6、北宋绘画具有写实主义风格,代表作如《清明上河图》。艺术史家解释:北宋画家细致观察岩石表面的纹路,花鸟造型及河中船只结构,显示当时画家对于视觉世界有敏锐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这在当时的思潮中的思想根源是( )
A.古文运动,回归文以载道传统
B.道家流行,宣扬道法自然
C.佛教本土化,主张明心见性说
D.理学兴起,提倡格物致知
7、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神庙、积石冢”、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等。这些发现说明( )
A.早期人类已有强烈的宗法观念
B.文明起源地分布较为广泛
C.新石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
D.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
8、黄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指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青焉耳矣。”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A.基本否定儒家伦理道德
B.主张推翻封建专制体制
C.大力宣扬西方启蒙思想
D.继承发展儒家民本思想
9、1975年8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团的时候再次强调:“我们要学习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C.决定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0、如表是按朝代进行的知识梳理,其中属于唐朝的是( )
A | 渤海郡王、政事堂、“雁塔提名” |
B | 奴尔干都司、迁都北京、致良知 |
C | 河西四郡、推恩令、独尊儒术 |
D | 燕云十六州、三衙、《梦溪笔谈》 |
A.A
B.B
C.C
D.D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
| 史料 | 历史解释 |
A | 《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 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二千一百万银元 |
B | 《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
C |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 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
D | 《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 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 |
A.A
B.B
C.C
D.D
12、有同学在学习某一时期历史时,绘制了思维导图(如图),这一时期是(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汉时期
D.魏晋隋唐
13、徽商黄汴编撰的《天下水陆路程》是明代国内贸易往来的交通指南,徽商程春宇编撰的《士商类要》记载了当时进行商品贸易时各地的水陆行程情况。这类士商用书反映出当时( )
A.西方测绘技术传入
B.自然经济解体
C.长途贸易发达
D.徽商实力雄厚
14、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隐逸恬淡的“山林气”;唐代楷书则有一种中正平和,端稳凝重,法度谨严的“庙堂气”。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法( )
A.深受主流思想演变的影响
B.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
C.体现严谨工整的审美需求
D.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
15、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
时间 | 代表作 |
鸦片战争后 | 《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
戊戌变法后 | 《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D.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16、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这里的“西洋”是指(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7、如表所示为《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和《后汉书》(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编撰)对曹操事迹的记载。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天子以公领冀州牧 | 曹操自领冀州牧 |
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 曹操自为丞相 |
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 | 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
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常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阐,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 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其二子 |
A.历史叙事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
B.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具有偶然性
C.阶级立场影响历史人物的评价
D.《三国志》的记载更符合客观事实
18、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入唐的桥头堡,兴胡麋集之所。古城遗址出土了当时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反映了唐代( )
A.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C.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
19、近代中国的一场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变革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0、在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方面,两宋至明代都延续了唐设立的武举,且两宋……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武举只是补充形式。由此可知,宋明两代的治国方略为( )
A.文武兼备以武为主
B.崇文抑武
C.重视骑射文化传统
D.武学融入官学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5.5万千米,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全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这些建设( )
A.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
B.体现我国重视人民民主
C.完全满足人民出行需求
D.反映我国科技世界领先
22、《晋书·王导传》记载“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司马睿)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从此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可以用于说明该时期( )
A.君主专制集权得到实现
B.贵族特权强化
C.门阀士族影响国家政治
D.统治者知人善任
23、“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由此推知,两税法( )
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改变了人丁为主的税收标准
C.杜绝了官员对百姓的肆意盘剥
D.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
24、根据下表所示法律文献,可以得出,近代制宪实践发展的特点( )
颁行时间 | 制定者 | 宪法名称 | 特色 |
1908年 | 清政府 | 《钦定宪法大纲》 | 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 |
1912年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
1931年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宪法大纲》 | 工农民主专政 |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A.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B.工人阶级是主导力量
C.维护清朝统治秩序
D.多方政治力量的参与
25、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这一现象被称为“新经济”的胜利。
26、全民族抗战:在________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共同抗战。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27、改革首先在_______取得突破。______________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8、_______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_______战争爆发。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_______,_______战争爆发。
29、全会以邓小平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_______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战略决策。
30、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________的目的。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31、鸦片战争
(1)鸦片输入中国的危害
外国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导致______外流,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______负担。
(1)导火索——______
①人物:道光帝湖广总督______
②经过:1839年6月3日,湖广总督______将呈缴的英美商人的两万多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③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______的决心。
(2)经过: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______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清政府虽然组织了抵抗,但仍以失败告终。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丧失众多______。
①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______》。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②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______》。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__》。英、美、法获得了协定关税、______、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影响
中国丧失大量主权,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______的开端。
3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的构想,就是在_______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______________。
3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________。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________”。
(3)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4、(1)请将试题中对应的选项内容链接
A.中日甲午战争___________①《权利法案》
B.英:君主立宪制___________②《马关条约》
C.第一次鸦片战争___________③《南京条约》
D.辛亥革命___________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填空
(1)罗马法的开端是①___________
(2)三民主义是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和民生主义。
(3)《资政新篇》具有④________色彩的施政方案。
35、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36、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37、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政治体制框架,中国通过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政治体系,请回答:
(1)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哪三个原则?美国立法、行政、司法的最高机关分别是什么?这一设置体现了什么原则?
(2)中国1954年宪法规定的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哪项制度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
(3)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进一步肯定了什么原则?这对我国目前的政治形势有什么借鉴?
38、戊戌变法有何意义?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材料二 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的大生纱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丰厚利润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于哪一年?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第一批经济特区除深圳外还有哪些?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中,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