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79年国家对稻谷、油料作物和棉花的定购价格提高了17.1%,对定购义务外的超购部分支付高于定购价30%―50%的奖励。在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下,当年农业总产值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反映出(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推行
B.统购统销取消促进了农业发展
C.价格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的权力
B.引入知识分子提高官员素养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元朝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王公贵族、情报人员、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元代交通建设( )
①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②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意在强调( )
A.以城市斗争为工作的中心
B.改变游击作战方式的重要性
C.尽快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D.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5、元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及军民府、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正式建立土司制度。土司制度( )
A.一定程度巩固边疆
B.确立了羁縻政策
C.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D.阻碍了社会进步
6、王安石变法中采取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百姓;设置机构参与交易,平抑物价;实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等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稳定社会秩序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军事力量
D.解决民生问题
7、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有利于全国各地经济交流
C.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8、史籍记载:“武帝元朔二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 )
A.增加财政收入
B.强化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对外交往
9、抗战期间,中国大后方城市重庆、成都、兰州等地及空军基地经常遭日军空军空袭。而画着鲨鱼头和飞虎标志的美国飞机出现在中国战场上,成为对日作战的一把利剑。这支由美国空军将领陈纳德指挥的美国空军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为飞虎队。飞虎队的出现( )
A.成为日本战败的关键因素
B.彰显了国际反法西斯精神
C.表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标志着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10、《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 )
A.佛教开始传入
B.佛道教广泛传播
C.儒学正统丧失
D.“三教合一”趋势
11、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 )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12、在宋朝路、州、县三级行政体系中,地方行政权力分工明确,县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使一个统一的行政机构能在不同级别间和谐运行。这说明宋朝的地方行政体制( )
A.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
B.不利于地方机构行政效率的提高
C.解决了吏治腐败的政治顽疾
D.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有机结合
13、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开始发行使用“半两钱”。但考古工作者在战国时期各地区历史遗址的考古中均发现了秦“半两”钱。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后期( )
A.秦国经济实力最为雄厚
B.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C.重商政策受到各国重视
D.兼并战争促进商业发展
14、由于八旗和绿营的溃败,咸丰帝于1853年下令各省在籍官员举办团练,组织地方武装。曾国藩组建湘军,实行由将官招募勇丁的制度: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全军统辖于曾国藩。湘军的崛起( )
A.开启清朝军队近代化历程
B.极大提升清军整体战斗力
C.引起晚清权力结构的变化
D.源于抵抗外敌入侵的需要
15、《山海经》中有许多篇章与巴蜀文明有关,有学者认为《山海经》不以中原为中心,而是以古代巴、蜀、荆楚之地作为天下中心。《山海经》中炎黄传说集中在西方和北方,共工的传说流传在北方,后稷传说多在西方,而巴蜀文化中的帝俊与帝颛顼的传说则无所不至。这反映了( )
A.血缘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B.《山海经》与中原文化是割裂的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国家尚未真正统一
16、经过15年艰苦谈判,中国于2001年签署协议,就关税等问题与相关国家达成共识。该“协议书”( )
A.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为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
C.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D.体现中国更深层参与经济全球化
17、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列强签订的诸多条约的用语中,无论是彼之要求还是中方允准,均为“乞恩”“恳恩”以及“圣恩”“天恩”等词。此外,在《望厦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还降谕道:“国家抚驭外夷,一视同仁,断不使彼此稍分厚薄,致启争端。”这可用于说明( )
A.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源
B.传统思想制约近代外交活动
C.中外民族矛盾逐渐弱化
D.清廷已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18、《宋史·职官志》所载,转运司职责主要在于“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这反映出北宋设置转运司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B.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州县财政供给
19、苏轼在《读〈开元天宝(713年~756年)遗事〉三首》中曰:“潭里舟船百倍多,广陵铜器越溪罗。三郎官爵如泥土,争唱弘农得宝歌。”据此可知,唐开元天宝时( )
A.科举制造成了官员的冗杂
B.两税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C.交通便利使商品贸易发展
D.社会风气受到佛教的影响
20、据《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像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表明商鞅主张( )
A.重视农业
B.控制人民
C.君主专制
D.奖励军功
21、考古发现,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有11条堤坝。根据初步研究,这个水利系统应为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外有机组成部分,可能具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诸方面综合功能。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
A.水利系统促进早期农业产生
B.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北方
C.展现出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
D.已经具备成熟的奴隶制国家形态
22、唐朝门下省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由此可知,门下省的设置
A.导致皇权受到了威胁
B.形成了民主决策机制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抑制了门阀士族发展
23、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
A.吸取借鉴了全国各戏剧精华
B.根植于宋元话本等文化传统
C.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
D.缘于满洲贵族汉语水平提高
24、汉武帝巡视地方,发现地方吏治腐败严重,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这促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制度来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这一“更完备的制度”是( )
A.察举制
B.设立刺史
C.推恩令
D.设立中朝
25、台湾:_______年, _______驱逐_______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_______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_______省。
26、渡江战役
(1)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______________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_______,迅速突破_______防线。
(2)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_______,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_______的统治覆灭,_______时期结束。
27、________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______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28、袁世凯夺取胜利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威胁利诱:攻陷汉口、汉阳,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和议;对清政府施压
②________国等列强的支持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________,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________,清帝下诏退位。
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__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29、请将左侧的人物与右侧的思想观点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人物 | 思想观点 |
( )王守仁 | A 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 |
( )李贽 | B 个性解放,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
( )黄宗羲 | C “良知”是隐藏在个人心中的“天理”,因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 |
30、中共抗日通电: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要求筑成________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
31、辽
①________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国号________
②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________。________负责农耕民族事务,________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食物
32、________年1月11日,________、________等在________桂平________发动起义,建号________。不久,________称天王
33、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_________。
34、中共“二大”:_____________年中共“二大”召开。会议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正为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全球各经济体GDP总量排名前十统计图
任选一个领域,说一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36、理论形成
(1)“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37、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上海成为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是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2)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被迫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见证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请写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当时上海的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促成此次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
(5)20世纪90年代,在对外开放方面上海迎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你认为给江苏带来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38、明清易代
(1)女真族建金的时间和概况如何?
(2)清朝建立者和时间是什么时候?
(3)明朝灭亡的时间和经过是怎样的?
(4)清军入关的经过和影响是怎样的?
39、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面对这种格局,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列举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概括这些重大外交成就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哪些类型的重要外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