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果,法国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九三年》、《巴黎圣母院》、《羊脂球》。
B.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是条件复句。
C.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
D. 鲁迅先生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回忆了许多人,其中藤野先生、阿长、闰土、孔乙己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下列各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塞忠谏之路也
A.以告先帝之灵 B.以伤先帝之明
C.愚以为宫中之事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下列各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凄风苦雨 不断发生 襟怀坦荡 庄严肃穆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既然你答应别人,就应该兑现承诺。解说:这是假设复句。
C.泰州市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拥堵难题。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解说:这句话成语使用正确。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逼真 摄影 丝豪 尽善尽美
B.姑且 笼统 谚语 瞬息万变
C.蛾眉 寂寥 附丽 心旷神贻
D.缥缈 沉默 琵琶 栩栩如声
5、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恳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官职,从权制②,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③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④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
【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③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④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抚百姓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悉以咨之 可以一战(《曹别论战》)
B.先帝称之曰能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C.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D.可谓识治之良才 秦王谓唐雎曰(《唐雎不辱使命》)
【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B.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C.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5】(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6、阅读下面的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跌倒
牧也
风,跌倒了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太阳跌倒了,
才有了静谧的夜晚。
所以
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
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7、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017年初热播的央视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海内外引发有关传统文化传承的热议。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圈粉,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再次点燃。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也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发出自己的声音。
【1】据此,学校也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在本月即将举行第一届文化艺术节活动,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你所在的小组任务是要为此次活动策划两个节目,请注明节目的具体内容以及设计演出形式。
【2】对于此次文化艺术节活动,你的小组成员乐天表现不够积极,他说:“中考在即,时间很紧张,哪有什么闲工夫去筹划文化艺术节呀?真不明白举办文化艺术节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多做几道题呢。”你觉得他的想法不对,对举办文化艺术节的意义缺乏认识,就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120字)
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则无败事。
(2)愚者暗于成事, 。
(3)浮光跃金, 。
(4)须晴日, ,分外妖娆。
(5)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有的蕴含深刻的哲理,如“ , ”( 王安石《登飞来峰》)就暗示“站得高,看得远”;有的借用典故抒发自己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期盼,如“ , ” (李白《行路难)。
9、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经典咏流传》让经典流行起来(节选)
任晶晶
①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央视综合频道于春节期间又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开播次日就得到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节目“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同时还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家联席点评,深层挖掘、多元解析诗词音乐中的主流价值表达,让它们在当下语境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传播欲望。
②在知名作家梁晓声看来,近年电视媒体的专栏节目非常多,但大多属于娱乐有余而文化不足。《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之好超出了他的想象, 我也想到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依然想到的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更贴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此我觉得这对全国的电视台都是一个示范”。梁晓声认为《经典咏流传》很好地开拓了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这样的节目才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走出去的节目。
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高晓虹认为,节目巧妙地解决了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经典咏流传》正式开播之前,关于这档节目我内心有很多的问号,因为此前我从未见过一档将诗歌唱成音乐的节目,它远远超出了以前诗词综艺‘朗诵赏析’和‘知识竞赛’两大形态,诗词改编音乐意味着海量创作,这种改变既需要融合经典诗词的文化价值,又需要与音乐的审美价值相统一,既要有国家电视台的站位,又要有艺术的高度。”高晓虹说,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连播的三期共计 16 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典咏流传》不仅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而且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可谓又一次做到了国家台的开拓性和标杆性。
④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这档节目能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气和地走近百姓,让我感受非常深。节目中,梁俊老师改编自清代才子袁枚的《苔》,经过现代音乐的演绎之后,动人心弦,一夜之间陶醉了亿万中国人的心。‘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作品非常清新和本真,梁俊老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长在贵州山区的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平凡而卓越,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艺术的根本。”流行的不一定经典,但经典的一定要流行。王黎光认为经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下丝毫不落伍,经典咏流传》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让大众更好地接近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是对艺术的准确表达。
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经典咏流传》拉升了电视节目的平均文化值,创新诗和歌的结合回到诗歌的起源,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当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一个过去完成式的东西成功地转化为现在进行式的文化。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会让歌词越写越有文化。
⑥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文化节目的不断爆发,既是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经典咏流传》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为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的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
备注:会商机制指多方商量,集体解决问题的制度。
(链接材1)
那些人们·那些歌曲·那些话语
(链接材料2)
节目热播也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 17 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未来还要进一步做好老师的培养、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设校园文化三件事。
【1】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经典咏流传》热播的原因。
【2】选文第④段在介绍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看法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上述材料介绍了众人对《经典咏流传》的认识或感悟,请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回答。你赞同他的哪个观点,或你喜欢他的哪点感悟,为什么?
备选人物:文化学者梁晓声、音乐人王黎光、传唱人胡德夫
【4】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
A. 《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为教育部大力来抓的工作。
B. 《经典咏流传》节目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因此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
C. 专家们认为,《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是回到了我们先祖最初的诗歌起源状态——“和诗以歌”,并且让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完美契合。
D. 《经典咏流传》节目超越了以前诗词综艺节目的表现形态,让纯文化节目缺少大众传播与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得以解决。
【5】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敷衍任务,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无奈地背诵经典,丢掉了诗词的精神魅力与文学情韵。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角度列出两条改进措施。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霾”伏
①江苏、浙江、上海……刚入12月,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据中央气象台统计,截至4日18时,我国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4日夜间到5日上午,我国东部和南方大部地区仍有轻雾。江苏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南京中小学已经紧急停课。有网友在微博上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那究竟什么是雾霾呢?
②霾,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天气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③雾霾的主要组成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烟尘微粒等,有人认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引发雾霾的“元凶”。工业排放出的废气也是一大要素。在2012年全世界燃烧的70亿吨标准煤中,中国就烧了36亿吨,占了51%,排放出的废气可想而知。第三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④雾霾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⑤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患、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据报道,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人。老人、孩子等弱势群体因雾霾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和住院率是以往平均水平的1000倍以上。雾霾中晨练的人和做早操的孩子们成为最大受害者。
⑥“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面对雾霾,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怅然坐等冷空气为你我解忧。 (摘自豆瓣网)
【1】本文主体部分第⑶~⑸段主要说明了 、 、 三个方面的问题。
【2】文中第⑸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雾霾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著名节目主持人孟非在微博晒了一张雾蒙蒙的照片,吐槽道:“准备一大早逃离雾霾中的南京,不曾想机场高速已关闭”。接着在微博发飙称:“出现环境灾难,政府是最大的责任人,这个时候提出‘全民有责’是在逃避责任!”
孟非的微博引来各路网友评论:跑,是跑不掉的。插翅难飞,禁止外逃!平日深受雾霾之害的北京网友则轻松表示:忍忍就好了,我们在北京都习惯了。
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你对孟非微博的评论。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一个人应该讲规矩。钱穆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做人的规矩》,说:“诸位在家对父兄,应该要像一个子弟。在学校对师长,应该要像一个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对个人来说,讲规矩,是自尊、自重、自爱、自我修养。一个有理性、有良知、有自我要求的人,应对规矩心存敬畏,对党纪国法、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社会公德、风俗礼仪等心中有数。在规矩划定的范围内行事,不失礼,不违规,不错位,不越位。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②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传承规矩就是传承中国人几千年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就是认知和感受自身的民族文化,就是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教化。这种文化上的认同也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最深切最根本的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
③政府应立好规矩。商鞅立木,刘邦约法三章,都说明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④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孔子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即“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场不守规矩势必产生负面示范作用,败坏社会风气。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对手握公权力的人尤甚。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一个封建士大夫尚有此等人生智慧和政治智慧,我们的政府官员,公权力的行使者,难道不应该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好的道德修养,更强的规矩意识吗?
⑤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有勇气和智慧破除陈腐的旧规矩,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结合第②段的内容,仿照其他几段的段首句,在横线上填写一句话。
【3】以下这一段话应该放回原文的哪一段中?请说明理由。
《论语》有记载:“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讲的就是春秋时期郑国起草政令,四位贤大夫反复磋商研讨,然后形成文本。这是多么审慎而严谨!
【4】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8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清代才子袁枚的一首小诗《苔》,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300年前,袁枚将视线投向生长于潮湿温阴暗处的苔花,300年后,一位名叫梁俊的支教老师教会贵州乌蒙山下的孩子们吟唱这首诗,来鼓励孩子们。
苔
清•袁枚
其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其二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请根据你对这首诗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