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拽出(zhuài) 告罄(qìng) 战栗(lì) 怏怏不乐(yàng)
B. 毋宁(wú) 蹒跚(shān) 阴霾(mái) 毛骨悚然(sǒng)
C. 吞噬(shì) 烧灼(zhuó) 炽热(zhì) 白雪皑皑(ǎi)
D. 羸弱(léi) 遨游(áo) 点缀(zhuì) 芸芸众生(yún)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山高难攀,海阔难越,但只要锲而不舍,定会登上理想之巅,到达梦想之岸。
B.元宵节整个城区的夜晚,灯火阑珊,各种造型别致的彩灯争奇斗艳。
C.雨后的清晨云雾缭绕,仿佛给梯田披上了一件薄衣,扑朔迷离,美不胜收。
D.实验课中,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用显微镜对微不足道的草履虫进行仔细观察。
3、你想邀请朋友以及他的家人到家里做客,下列选项中称呼对方或他的家人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令尊 B.贤弟 C.家慈 D.令堂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我国北宋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
B.中国古代称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孤常读书”中的“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阿长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5、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喷涌 珠丝马迹 缠绕 红熟
B. 谰语 班谰 亘古 申吟
C. 丰绕 飘扬过海 泛烂 桨液
D. 镐头 土穰 蚱蜢 原野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无案牍之劳形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以我酌油知之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躬行 震悚 丁卯年 悲天悯人 诲人不倦
B.服侍 门槛 慑氏度 低眉顺眼 酣然入梦
C.赤裸 赢弱 候车厅 情有可原 群蚁排衙
D.愧作 塌败 踩高跷 屏息凝神 死而后己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②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③,六幕④相联如胠箧⑤。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沈括《梵天寺木塔》)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后文的钱帅,是他的后嗣。②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③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④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⑤胠箧(qū qiè):打开的箱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但微颔之(____________)
②笑而遣之(____________)
③乃以瓦布之(____________)
④人履其板(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乃以瓦布之
B.但微颔之 但逐层布板讫
C.尔安敢轻吾射! 上轻,故如此
D.匠师如其言 六幕相联如箧
【3】给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方 两 三 级 钱 帅 登 之 患 其 塔 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5】两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康肃公与喻皓两个人物形象进行说明。
9、根据原文默写。(请规范书写)
(1)________ ,双袖龙钟泪不干。
(2)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
(3)____________ , 明月来相照 。
(4)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
(6)《木兰诗》中描写战地生活的艰苦侧面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的晕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本文依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B.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C.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D.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是从色彩的排列这一个方面来说明晕和彩虹的区别的。
B.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C.第④段介绍了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D.第⑥段中运用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晕”被发现并作为天象观察和记载,最早是在殷墟甲骨文中。
B.第⑥段中的“以内”起限定作用,原句的意思为“当晕的持续时间小于或不超过1小时的条件下,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⑥段中的小括号内容是对前边内容的解释说明。
D.本文的“晕”应该是读作“yùn”,“晕车”的“晕”也读作“yùn”;用于“头晕、晕头晕脑、晕头转向”等,就读作“yūn”。
1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着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2)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用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3)作者把自己对书的迷恋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请以第④段的画线句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12、题目:原来这么简单.
要求:①以“原来这么简单”为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②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