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民歌,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
B.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C.“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除了有登高的风俗之外,人们也常在此日进行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D.《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用天干地支纪年;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对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B.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端午节吃粽子、登高山;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
C.小明属“猪”,小红比小明大两岁,小红应该属“马”。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3、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颤动 颤抖 颤栗 颤颤巍巍
B.纵横 横行 横祸 横七竖八
C.号称 号哭 号角 发号施令
D.供桌 供养 供职 供认不讳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署名 草率 斑马线 诲人不倦
B.繁锁 祈祷 戈壁滩 慷慨淋漓
C.侮辱 契约 摄相机 大庭广众
D.屏障 抱歉 大无畏 锋芒必露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杨振宁——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B. 《说和做》——杨绛——译作《堂吉诃德》
C.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选自《朝花夕拾》
D. 《卖油翁》——欧阳修——北宋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荒僻(pì) 惶恐(huáng) 塌败(tā) 镶嵌(qiàn)
B.伛偻(yǔ lǚ) 愧怍(zhà) 翳(yì) 取谛(dì)
C.蹬三轮(dēng) 骷髅(kū lóu) 绷脸(bēng) 肿胀(zhaàng)
D.田螺(luó) 攥着(zuàn) 滞笨(zhì) 侮辱(wǔ)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红(yīn) 元勋(xūn) 燕然勒功(yān) 妇孺皆知(rǔ)
B.赫然(hè) 校补(jiào) 深恶痛绝(wù) 酣然入梦(hān)
C.咀嚼(jué) 山巅(diān) 九曲连环(qǔ) 气冲斗牛(dǒu)
D.谰语(lán) 呜咽(yàn) 鲜为人知(xiǎn) 锲而不舍(qiè)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②诸?”其父曰:“是非若③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④,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⑤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⑥饥寒犹远。若之何⑦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古国名,在今河北正定东北。②盍:何不。去:去除(本文可译为“赶走”)。③若:你。④垣墉:泛称墙。⑤病于:病,有害。于,比。⑥去:距离。⑦若之:像这样。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鼠尽而其鸡亦尽(________) ②弗食鸡则已耳(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有什么启发?请简要谈谈。
9、填空。
①《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由自然引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②王勃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
③上善若水。________,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④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张小纸条
小铁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和他妈妈出门,问他去不去,他摇摇头一个人闷在家里。晚上,我们回到家,他问我:“你发现咱家有什么变化吗?”我望了望四周,一切如故,没发现什么变化。他不甘心,继续问我:“你再仔细看看,”我还是没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倒是他妈妈眼尖。洗脸时一下子看见脸盆和脸盆旁边的水管上贴着小纸条,上面写着脸盆和水管的英文名称。
我这才发现屋子里几乎所有的地方。柜子、书桌、房门、厨房、暖气、音响、书架……上面都贴着小纸条,纸条上面都用英文写着它们的名称。每一张小纸条剪得大小都一样,都是手指一般窄长形的,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看到。
他很得意地望着我笑。
不用说,这是他一下午忙碌的结果。
我表扬了他。
从小到大,总是有人夸奖小铁聪明。读中学时,他的老师当着班上的同学表扬他,说:“只要肖铁想学好哪一门功课,他总是能把它学好。”我应该庆幸的是。小铁一直很清醒。每当别人夸他聪明时,他从来只是笑笑,没有骄傲而忘乎所以。他所要做的就是认真.而且重复,把要学的东西弄得牢靠扎实。
有个同学问他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他回答说:“没有别的好办法,就是得学、得背。比如历史,高考前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之前,我已经把书从头到尾背了三遍了,而且要注意背那些图边上和注解的小字,要背得仔细,才能万无一失。”
听到他的话,我很高兴。也许,只有我知道他是如何刻苦的。小学毕业时我整理他书桌的抽屉,光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三年的作文练习的草稿,就装满了一抽屉,每一篇都改过不止一遍。小学毕业准备考中学,他把所有要背的准确答案都录在录音机里,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把录音机打开。一遍又一遍地听,哪怕是睡觉前那一点时间也绝不浪费。而光他抄写别人文章的本子、所做笔记的本子,不知该有多少。
我再一次想起初二时他贴满在家里几乎每一个地方的那些小纸条。
十年过去了,孩了如今已经在美国读书。他的房间空荡荡的,却总能发现在他的茶杯或玩具的背后贴着当年他写着英文的小纸条。就让这些小纸条一直保留着吧,保留着那一份回忆和感情。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思维导图展示的要点,概括这篇文章在线索、结构、构思等方面的写作特点。(不少于100字)
11、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1】作者主要批评了当前的什么社会现象?
【2】文章以尼采的话开篇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第②段中“洁癖”的具体含义。
12、写文章时,引用诗句、格言、典故、古代典籍等,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加强真实性,使文章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文中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一文,表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其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片段仿写】请你用引用的方法写一段话。(引用古诗文、资料、格言均可)